战略管理的十个学派:从盲人摸象开始
大约 7 分钟
战略管理的十个学派:从盲人摸象开始
Why it matters (为何重要)
战略,这个在管理领域中举足轻重的词汇,如同我们开篇看到的“大象”,往往被片面地理解。正如寓言中的盲人,每个人都可能触摸到战略的某个“部分”(如计划、定位、愿景等),并将其视为战略的全部,但“从整体上都是错误的”。
- 对于那些致力于提升组织效能的人而言: 如果我们对战略的理解停留在“墙”、“矛”、“蛇”、“树”、“扇子”或“绳子”的层面,而无法看见“完整的战略大象”,那么我们制定的战略就可能顾此失彼,无法真正引领组织走向成功。战略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定义的“物体”,它包含计划,也体现为模式;它可以是深思熟虑的产物,也可以是在实践中涌现的结果;它关乎定位,也关乎展望;它甚至可以是一种智取对手的策略。忽视战略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是战略失败的重要根源。
- 对于那些学习和研究战略的人而言: 战略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其文献浩如烟海,理论层出不穷。如果不能建立一个清晰的框架来理解这些纷繁复杂的观点,就容易陷入“空谈”——“谈论一头他们谁也没有见过的大象”。本书的目的,正是要帮助我们系统地认识这头“战略大象”的各个“部位”(十大学派),并最终尝试理解其“整体”。这不仅关乎理论认知,更关乎如何在实践中避免片面性,提升战略思考与行动的有效性。
The big picture (核心全景)
本书的核心隐喻是“战略管理这头大象”。我们对战略形成的认识,如同盲人摸象,每个人都可能只抓住了局部。然而,“一头完整的大象并非局部的简单相加”。为了认识整体,我们必须先理解局部。
- “战略大象”的多面性: 战略并非单一概念。它可以是预先构想的计划(向前看),也可以是从过去行为中总结出的模式(向后看)。它可以是深思熟虑的、目标明确的深思熟虑的战略,也可以是在运营中自然形成的涌现的战略。它可以是关注特定产品市场位置的定位,也可以是指导组织行为方式的展望(事业理论)。它甚至可以是特定情况下击败对手的策略。
- 十大学派:认识“大象”的不同“部位”: 本书将战略管理划分为十个思想学派,每个学派都聚焦于战略形成的某一方面,如同盲人触摸大象的不同部位。例如,设计学派视战略为孕育过程,计划学派视为程序化过程,定位学派视为分析过程,企业家学派视为构筑愿景的过程,认知学派视为心智过程,学习学派视为涌现过程,权力学派视为协商过程,文化学派视为集体思维过程,环境学派视为适应性过程,结构学派视为变革过程。
- 从局部到整体的探索: 本书的结构是先分别介绍这十个学派的思想、贡献和局限,如同逐一检视“大象”的各个“部位”。最终目标是尝试整合这些观点,理解战略形成的整个过程,即“看见完整的大象”。这种整合最终必然产生于读者的“心中”。
Go deeper (深入探索)
为了帮助我们系统地“解剖”并理解这头“战略大象”,本书从多个层面展开:
战略的五种定义 (The Five P's for Strategy): 明茨伯格提出的战略的五种定义构成了理解战略多面性的基础:
- 计划 (Plan): 有意识的、预先设定的行动方针。
- 模式 (Pattern): 一段时间内行动的一致性(无论是否有意)。
- 定位 (Position): 组织在特定环境(市场)中的位置。
- 展望 (Perspective): 组织看待世界和自身的核心方式,即其“事业理论”。
- 策略 (Ploy): 为智取对手而设计的特定计谋。
战略的类型:深思熟虑与涌现:
- 深思熟虑的战略 (Deliberate Strategy): 完全按预想实现的战略。
- 涌现的战略 (Emergent Strategy): 没有事先明确计划,但在运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战略模式。
- 现实中的战略是两者的融合: 实际的战略往往是深思熟虑与涌现的结合,既有预见性,又能适应意外。
十大学派的分类与核心观点:
- 说明性学派 (关注战略表述):
- 设计学派: 强调战略形成是非正式的设计过程,关注SWOT分析和高层领导的构思。
- 计划学派: 将战略制定视为更加独立和系统的正式计划过程。
- 定位学派: 更注重战略的实际内容(选择有利的市场地位)而非形成过程。
- 描述性学派 (关注战略制定与执行的具体方面):
- 企业家学派: 战略是领导者个人远见的产物。
- 认知学派: 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解战略家的思想。
- 学习学派: 战略是在组织不断适应和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 权力学派: 战略是组织内外各方力量协商的结果。
- 文化学派: 战略根植于组织文化,是集体主义与合作的产物。
- 环境学派: 组织是被动适应外部环境压力的。
- 综合性学派:
- 结构学派: 整合战略制定、内容、组织结构和情境,关注战略的阶段性(如增长期、成熟期)和变革过程。
- 说明性学派 (关注战略表述):
战略的利弊(“双刃剑”):
- 设定方向: 优点是明确航线,缺点是可能像眼罩一样忽视危险。
- 聚合众人之力: 优点是提高协调性,缺点是可能导致“群体思维”,丧失观察力。
- 决定组织: 优点是提供理解和区分组织的捷径,缺点是可能过度简化,丧失多样性。
- 提供一致性: 优点是减少模糊、增加有序,缺点是可能扼杀创造力,阻碍适应变化。
- 战略缺失的好处: 有时,战略缺失反而能提高组织的柔性、创新能力,避免官僚化。
学科发展与整合趋势: 战略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文献丰富,但也存在矛盾和争议。本书试图提供客观公允的评述,不刻意追求平衡,而是揭示不同学派的真实影响力和局限性。未来趋势可能是跨学派的理论融合,这需要读者在实践中去体会和创造。
The bottom line (核心启示)
要真正理解“战略管理这头大象”,我们需要超越片面的认知,拥抱其复杂性和整体性。
- 警惕“盲人摸象”的陷阱: 任何单一的战略定义或学派观点都只是“大象”的一个“部分”。管理者和学习者必须认识到,战略是一个多维度、动态的概念,不能简单化、僵化地理解。
- 理解局部是认识整体的前提: 通过学习十大学派,我们可以系统地了解战略形成的各个方面。这如同仔细触摸“大象”的每一个“部位”,为最终“看见全象”打下基础。
- 战略的价值在于实践与整合: 理论知识需要与具体的组织情境和实践相结合。高效的战略家能够在深思熟虑与灵活应变之间找到平衡,将不同的战略思路融合运用于组织的实际运作中。
- 拥抱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世界是复杂的,战略不可能一蹴而就或一成不变。我们需要培养在不确定性中学习和适应的能力,理解战略既有“设定方向”的好处,也有可能“遮蔽视野”的风险。
- “完整的大象”在“心中”: 对战略的最终理解和掌握,不是来自书本的定义,而是源于实践者在与战略打交道过程中的不断思考、体验和领悟。本书旨在提供工具和视角,帮助读者在自己的“心中”构建起那头“完整的战略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