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及其解读
中国《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及其解读
2024年12月17日,财政部会同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制定了《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在实施范围及实施要求作出规定之前,由企业自愿实施。
下载链接:《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
转载请标明出处
一、概述
《基本准则》概述
《基本准则》共六章31条,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总则,共7条,规定了制定目的、准则体系、可持续信息和价值链的概念、报告主体、关联信息、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要求等。
第二章为披露目标与原则,共4条,规定了可持续信息披露目标和信息使用者,并对披露目标所涉及的重要性原则、重要性评估、汇总和分解以及相称性方法等予以明确。
第三章为信息质量要求,共6条,规定了企业披露的可持续信息应当满足的6个信息质量要求,即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可验证性、可理解性和及时性。
第四章为披露要素,共7条,规定了企业披露的可持续信息应包括的四个核心要素,即治理、战略、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和目标,以及每一要素下需要披露的内容。
第五章为其他披露要求,共6条,规定了报告期间、可比信息、合规声明、判断和不确定性、差错更正、报告和披露位置等。
第六章为附则,共1条,规定了解释权。
国家层面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建设
财政部会计司同期发布了"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答记者问"一文,披露了更多信息。
时间表
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 2027年,企业可持续披露基本准则、气候相关披露准则及应用指南相继出台;
- 2030年,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基本建成。
体系构成
- 基本准则:规范基本概念、原则和一般要求**(完成发布)**
- 具体准则:针对环境、社会和治理等具体议题
- 应用指南:包括行业应用指南和准则应用指南
实施路径
- 采取区分重点、试点先行、循序渐进的方式
- 实施范围将按以下顺序扩展:
- 从上市公司到非上市公司
- 从大型企业到中小企业
- 从定性要求到定量要求
- 从自愿披露到强制披露
过渡期安排
- 在正式实施范围及要求确定之前,企业可以自愿实施
- 相关部门可根据实际需要,先行制定针对特定行业或领域的披露指引和监管制度
二、关键要点
核心披露内容
企业在准备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也呼应了《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第十八条提出的核心披露要素:
- 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治理情况: 这部分主要关注企业如何管理和监督可持续发展风险和机遇:
- 治理架构: 包括董事会及其下属委员会等治理机构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和职责。
- 控制措施: 企业如何通过内部控制流程来管理和监督可持续发展风险和机遇。
- 相关政策: 企业为推动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政策和制度。
- 可持续发展战略: 这部分需要企业阐述其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如何通过战略规划来实现这些目标:
- 可持续发展愿景: 企业希望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达成的长期愿景。
- 战略规划: 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目标纳入企业的整体战略,以及企业为实现这些目标制定的具体计划和措施。
- 价值链分析: 企业如何在其价值链中识别和管理可持续发展风险和机遇。
- 相关风险和机遇的管理: 这部分需要企业披露其如何识别、评估、排序和监控可持续发展风险和机遇,以及这些风险和机遇对企业财务和运营的影响:
- 风险和机遇识别: 企业如何识别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风险和机遇。
- 风险评估: 企业如何评估这些风险和机遇的潜在影响。
- 风险应对: 企业如何通过相应的措施来管理和缓解这些风险。
- 机遇利用: 企业如何利用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机遇。
- 具体指标和目标的设定与追踪: 这部分需要企业披露其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绩效而设定的具体指标和目标,以及如何追踪这些指标和目标的进展:
- 绩效指标: 企业如何衡量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绩效,包括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关键指标。
- 目标设定: 企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设定的具体目标,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
- 进展追踪: 企业如何追踪这些指标和目标的进展情况,并及时调整相关策略。
信息质量保障:
为了确保披露的可持续信息具有实用价值和可信度,企业需要满足六大信息质量要求,这些要求在《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的第三章“信息质量要求”中有详细说明:
- 可靠性: 披露的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完整,能够如实反映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真实情况。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 相关性: 披露的信息必须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有助于他们评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并作出经济决策。
- 可比性: 披露的信息必须具有可比性,方便信息使用者比较企业不同时期或与其他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表现。
- 可验证性: 披露的信息必须可以被验证,能够通过信息本身或者生成信息的输入值加以证实,增加信息的公信力。鼓励企业提供独立鉴证声明。
- 可理解性: 披露的信息必须清晰、简洁、易于理解,信息使用者可以理解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表现。
- 及时性: 披露的信息必须及时,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在决策过程中的信息需求。
三、主体内容
第一章 总则
核心内容:
- 第一条: 明确了制定本准则的目的,即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规范可持续信息披露,保证信息质量。
- 第二条: 将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分为三个层级: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基本准则提出一般性要求,具体准则针对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等具体议题提出要求,应用指南则提供解释、细化和行业指引。
- 第三条: 定义了“可持续信息”的范围,包括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可持续议题相关风险、机遇和影响的信息,同时包括法律法规要求披露的信息。此外,还定义了“可持续风险和机遇”以及“可持续影响”。
- 第四条: 强调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应当考虑价值链情况,并对“价值链”进行了解释。
- 第五条: 强调可持续信息披露的报告主体应当与财务报表的报告主体保持一致。
- 第六条: 强调可持续信息之间、可持续信息和财务报表信息之间以及可持续信息和与财务报表一同披露的其他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并要求企业在披露时通过索引或者文字解释说明这些关联。
- 第七条: 要求企业建立健全与可持续信息披露相关的内部控制系统,确保信息披露质量。
对企业的影响:
- 统一披露标准: 本准则旨在为企业提供一个统一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框架,使得信息更加规范化,便于不同企业之间的比较。
- 扩展披露范围: 企业需要将披露范围从传统的财务信息扩展到环境、社会和治理等非财务信息,并考虑价值链的影响。
- 提升信息质量: 企业需要关注可持续信息披露的质量,包括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可验证性、可理解性和及时性。
- 内部控制要求: 企业需要建立和完善可持续信息披露相关的内部控制系统,确保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 挑战与机遇: 企业可能需要投入资源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并建立新的披露流程。但通过更全面地披露可持续信息,企业可以提升透明度,增强投资者信心,并更好地管理可持续风险和机遇。
第二章 披露目标与原则
核心内容:
- 第八条: 阐述了可持续信息披露的目标,即向信息使用者提供重要的可持续风险、机遇和影响的信息,以便其作出经济决策、资源配置或其他决策。同时,强调可持续信息披露有助于企业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 信息使用者: 明确可持续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并特别强调投资者和债权人是基本使用者。同时,指出其他利益相关方包括受企业活动影响的群体或人员,如员工、消费者、客户、供应商、社区以及企业的业务伙伴和社会伙伴等。
- 第九条: 提出了可持续信息披露应当符合重要性原则。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披露对信息使用者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而不是所有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信息。
- 重要性评估标准: 企业应当结合自身情况和具体适用的可持续披露准则的要求,按照以下标准开展重要性评估:
- 可持续风险和机遇信息: 如果某项可持续风险和机遇信息的省略、错报或模糊处理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则该信息具有重要性。
- 可持续影响信息:
- 消极影响: 对于实际的消极影响,以其严重程度为评估标准;对于可预见的潜在消极影响,以其严重程度和发生可能性为评估标准。同时,对于消极影响严重程度的评估,需要考虑规模、范围和不可补救性。
- 积极影响: 对于实际的积极影响,以其规模和范围为评估标准;对于可预见的潜在积极影响,以其规模、范围以及发生的可能性为评估标准。
- 重要性评估标准: 企业应当结合自身情况和具体适用的可持续披露准则的要求,按照以下标准开展重要性评估:
- 第十条: 强调为了确保重要信息不被模糊处理,企业应当明确区分其披露的重要可持续信息和其他信息,对可持续信息进行适当汇总和分解,避免重要信息被掩盖或因信息汇总而降低可理解性。
- 第十一条: 要求企业在识别可持续风险、机遇和影响时,应当确定价值链范围,编制可持续风险或机遇的预期财务影响信息,以及可持续影响信息。同时,强调企业应当采用报告日合理且有依据的信息,并使用与其技能、能力和资源相称的方法。
对企业的影响:
- 明确披露目标: 企业需要明确其可持续信息披露是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并推动可持续发展。
- 关注重要性: 企业需要识别和披露对信息使用者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的可持续信息,而不是简单地列出所有相关信息。
- 系统性评估: 企业需要建立一套系统化的方法来评估可持续风险和机遇的影响,包括实际的和潜在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并确定其重要性。
- 区分重要信息: 企业需要在披露时明确区分重要和非重要的信息,避免重要信息被淹没在大量细节中,或者通过不合理的汇总降低信息的有效性。
- 合理方法: 企业应使用合理且与其自身能力和资源匹配的方法来编制可持续信息,避免投入过度成本,但要保证信息质量。
- 价值链视角: 企业在识别可持续风险、机遇和影响时,需要考虑整个价值链,而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运营。
第三章 信息质量要求
核心内容:
- 第十二条: 提出了可持续信息披露的首要质量要求:可靠性。强调披露的信息应当能够如实反映重要的可持续风险、机遇和影响,并保证信息的完整、中立和准确。
- 信息完整: 要求企业披露信息使用者了解其可持续风险、机遇和影响所必需的信息,避免重要信息被遗漏或漏报。
- 信息中立: 要求企业在可持续信息披露时不带偏见,不低估或夸大信息。
- 信息准确: 要求企业采取充分的流程和内部控制,避免重要信息被错报或模糊处理,确保事实信息不存在重要错误、描述精确,且估计和预测被清晰识别。
- 第十三条: 强调可持续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即信息应当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有助于他们作出评价或预测。
- 第十四条: 强调可持续信息披露的可比性,即信息应当可以与企业不同时期提供的信息进行比较,以及与其他企业(特别是同一行业或从事相似经营活动的企业)提供的信息进行比较。
- 第十五条: 强调可持续信息披露的可验证性,即信息应当能够通过信息本身或生成信息的输入值加以证实。鼓励企业提供独立的可持续发展报告鉴证声明。
- 第十六条: 强调可持续信息披露的可理解性,即信息内容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 第十七条: 强调可持续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即信息应当及时披露,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对企业的影响:
- 提升信息披露质量: 企业需要从多个维度提升可持续信息披露的质量,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披露,更要关注披露的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可验证性、可理解性和及时性。
- 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为了确保信息可靠性和准确性,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对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和报告进行有效管理。
- 统一计量标准: 为了确保信息可比性,企业需要尽可能采用统一的计量标准和方法,并在披露中明确说明所采用的方法。
- 鼓励外部鉴证: 为了提高信息的可验证性和公信力,企业可以考虑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鉴证。
- 平衡各方需求: 在追求信息披露的及时性的同时,企业也需要保证披露信息的质量,避免为了追求速度而牺牲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四章 披露要素
核心内容:
- 第十八条: 规定了企业为满足可持续信息基本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应当披露的四个核心要素:
- (一) 治理: 即企业管理和监督可持续风险和机遇的治理架构、控制措施和程序。
- (二) 战略: 即企业管理可持续风险和机遇的规划、策略和方法。
- (三) 风险和机遇管理: 即企业用于识别、评估、排序和监控可持续风险和机遇的流程。
- (四) 指标和目标: 即企业衡量可持续风险和机遇管理绩效的指标,以及企业设定的目标和国家法律法规、战略规划要求企业实现的目标及其进展。
- 第十九条: 详细阐述了治理方面的披露要求,企业应当披露以下信息:
- (一) 负责监督可持续风险和机遇的治理机构(包括董事会及其下设委员会或类似机构)或人员的信息,包括:
- 该机构或人员的职权范围、授权、职责描述和其他相关政策如何体现其监督责任。
- 该机构或人员是否具备执行、监督可持续风险和机遇的战略、制度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胜任能力。
- 该机构或人员获悉可持续风险和机遇的方式和频率。
- 该机构或人员在监督企业的战略、重大交易决策、风险管理流程以及相关政策时,如何考虑可持续风险和机遇。
- 该机构或人员如何监督可持续风险和机遇的目标设定,并监控这些目标的实现进展。
- (二) 管理层在管理和监督可持续风险和机遇所采用的治理架构、控制措施和程序中的作用的信息,包括:
- 特定管理层岗位或部门是否被赋予管理和监督可持续风险和机遇的职责,以及如何对该岗位或部门进行监督。
- 管理层是否采用控制措施和程序对可持续风险和机遇的监督予以支持,以及如何将这些控制措施和程序与企业其他内部职能相整合。
- 信息整合披露: 如果企业已经建立了整体性治理架构和内部制度,则可以将上述内容进行整合披露,无需披露单个议题的相关信息。
- (一) 负责监督可持续风险和机遇的治理机构(包括董事会及其下设委员会或类似机构)或人员的信息,包括:
- 第二十条: 详细阐述了战略方面的披露要求,企业应当披露以下信息:
- (一) 可持续风险和机遇,包括:
- 可合理预期会影响企业发展前景的可持续风险和机遇。
- 这些风险和机遇对企业的业务模式和价值链的当期和预期影响。
- 这些风险和机遇可合理预期影响企业发展前景的时间范围(短期、中期、长期)。
- (二) 可持续风险和机遇如何影响企业的战略和决策,包括:
- 企业的战略和决策当期如何应对或者计划如何应对可持续风险和机遇。
- 企业以前报告期间披露的管理计划的进展。
- 企业如何在战略和决策中考虑可持续风险和机遇之间的权衡。
- (三) 可持续风险和机遇的当期和预期财务影响,包括:
- 可持续风险和机遇对企业报告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
- 可能对下一年度报告期间相关财务报表的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存在重大调整风险的可持续风险和机遇。
- 基于管理可持续风险和机遇的战略,企业预计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在短期、中期和长期将如何变化。
- (四) 企业的战略和业务模式对可持续风险的韧性,包括评估韧性所采用的方法和关键假设。
- 信息整合披露: 如果企业已经建立了整体性战略,则可以将上述内容进行整合披露,无需披露单个议题的相关信息。
- (一) 可持续风险和机遇,包括:
- 第二十一条: 规定企业在编制可持续风险或者机遇当期和预期财务影响信息时,如果财务影响无法单独识别,或者估计的计量不确定性导致定量信息没有价值,可以不提供定量信息,但需要披露未提供定量信息的原因和相关的定性信息。
- 第二十二条: 详细阐述了风险和机遇管理方面的披露要求,企业应当披露以下信息:
- (一) 用于识别、评估、排序和监控可持续风险的流程和相关政策,包括:
- 采用的方法和关键假设。
- 使用的输入值和参数及其来源。
- 如何评估可持续风险影响的性质、可能性和规模。
- 是否以及如何考虑可持续风险相较于其他类型风险的优先级。
- 如何监控可持续风险。
- 与上一报告期间相比,是否以及如何改变所使用的流程。
- (二) 用于识别、评估、排序和监控可持续机遇的流程。
- (三) 用于识别、评估、排序和监控可持续风险和机遇的流程在多大程度上以及如何融入企业的整体风险管理流程。
- 信息整合披露: 如果企业对可持续风险和机遇进行统一管理,则可以整合披露,无须披露单个议题的相关信息。
- (一) 用于识别、评估、排序和监控可持续风险的流程和相关政策,包括:
- 第二十三条: 详细阐述了指标和目标方面的披露要求,企业应当披露以下信息:
- (一) 适用的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要求披露的指标。
- (二) 企业用于计量和监控其可持续风险和机遇的指标,以及衡量可持续风险和机遇管理绩效的指标,包括:
- 如何定义指标。
- 指标是绝对值、相对值还是定性指标。
- 指标是否以及如何经独立第三方验证。
- 计算指标的方法、关键假设、方法的局限性以及使用的输入值或参数。
- 指标的修订及原因(如适用)。
- (三) 企业设定的目标的进展和国家法律法规、战略规划要求企业实现的目标的进展,并说明:
- 用于设定目标和监控目标进展的指标。
- 企业设定的或者被要求实现的特定定量或者定性目标。
- 目标适用的时间范围。
- 计量进展的基准期间。
- 阶段性目标和中期目标(如适用)。
- 目标实现情况的绩效及其未来趋势或者变化分析。
- 目标的修订及原因(如适用)。
- 第二十四条: 为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除按照本准则相关规定外,企业还应当按照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的规定,披露本准则第十八条至第二十三条未涵盖的重要可持续影响信息。并强调披露的可持续影响信息不应掩盖或者模糊其披露的可持续风险和机遇信息,两者应当可区分。
对企业的影响:
- 明确披露框架: 本章为企业提供了详细的披露框架,企业需要按照四个核心要素来组织和披露可持续信息。
- 重视治理和战略: 企业需要重视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治理和战略,明确治理机构的职责和作用,并将可持续发展纳入企业的整体战略。
- 加强风险管理: 企业需要加强对可持续风险和机遇的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评估、排序和监控流程,并披露这些流程的具体情况。
- 设定具体目标: 企业需要设定具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使用相应的指标来衡量目标的进展情况。
- 信息整合与区分: 企业可以在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对披露内容进行整合,但要确保重要信息不被掩盖。同时,需要区分可持续风险和机遇信息,以及可持续影响信息。
- 财务影响的披露: 企业需要披露可持续风险和机遇对财务状况的影响,但如果无法提供可靠的定量信息,则可以披露定性信息。
第五章 其他披露要求
核心内容:
- 第二十五条: 规定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的报告期间应当与其财务报表的报告期间保持一致。企业一般应当按公历年度披露可持续信息。此外,还规定了在年度报告期末之后、可持续信息批准报出日之前,企业收到报告期末已经存在情况的信息,应当根据新的信息更新与该情况有关的披露;如果出现有关交易、事项和其他情况的信息,且可合理预期不披露这些信息将会影响信息使用者据此作出的决策,则企业应当披露这些信息。
- 第二十六条: 规定,除非具体准则或者应用指南另行要求,企业应当就报告期间披露的所有数值披露上一报告期间的可比数值。首次披露时无须披露上一报告期间的可比数值。如果定性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报告期间的可持续信息,企业还应当披露与此类信息有关的可比信息。
- 第二十七条: 规定如果企业遵循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中的所有要求披露可持续信息,即可发表明确且无保留的合规声明。本条同时豁免企业披露国家秘密、法律法规禁止披露的信息、知识产权或者创新成果信息以及具有商业敏感性的可持续机遇信息。企业采用这些豁免条款不妨碍其发表合规声明,但应当充分说明原因。本条还定义了具有商业敏感性的可持续机遇信息,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 该可持续机遇信息尚无法公开获取。
- 可合理预期披露该信息将严重损害企业追求该机遇所能实现的经济利益。
- 企业确定其无法以既达到披露要求目标又不严重损害其追求该机遇所能实现的经济利益的方式披露该信息。
- 第二十八条: 规定企业应当披露编制可持续信息过程中作出的对所披露信息具有最重大影响的判断。企业还应当披露所报告数值的最重大的不确定性,并识别其披露的具有高度计量不确定性的数值,并披露这些数值计量不确定性的来源以及计量数值时运用的假设、近似值和判断。
- 第二十九条: 规定除非不切实可行,企业应当通过重述前期可比数值的方式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不切实可行”是指如果企业在尽所有合理努力后仍然无法执行某项要求,则企业执行该项要求是不切实可行的。本条还定义了“前期差错”,并规定如果企业发现重要的前期差错,应当披露其性质,并在切实可行的范围内更正前期披露的内容;如果更正不切实可行,则企业应当披露导致该状况出现的情况和该差错可能产生的影响。当确定某项差错对所有前期披露的影响不切实可行时,企业应当从可行的最早日期开始更正该差错并重述可比信息。
- 第三十条: 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的要求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应当采用清晰的结构和语言,与财务报表同时对外披露,监管部门另有要求的除外。企业应当在其官方网站或者以其他方式公布可持续发展报告。
- 第三十一条: 规定本准则所要求的信息可以通过交叉索引的方式从企业发布的其他报告(如相关财务报表)中获取。如果本准则要求的信息是通过交叉索引方式纳入的,则企业应当披露该信息所来源的报告。
对企业的影响:
- 报告期间一致性: 企业需要保证可持续信息披露的报告期间与财务报告期间一致,增强信息的可比性。
- 可比信息披露: 企业需要披露上期的可比数据,便于使用者进行趋势分析和比较。
- 合规声明: 符合所有准则要求的企业可以发表合规声明,提高披露的可信度。
- 豁免条款: 在特定情况下,企业可以豁免披露部分信息,但需要充分说明原因。商业敏感性信息有严格的定义,企业需要谨慎使用豁免条款。
- 重大判断披露: 企业需要披露在编制可持续信息过程中作出的重大判断,提高信息透明度。
- 前期差错更正: 企业需要及时更正前期差错,并披露相关信息,保证信息准确性。
- 报告编制要求: 企业需要按照准则的要求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并保证报告的清晰和易读。
- 交叉索引: 企业可以通过交叉索引的方式整合不同报告中的信息,提高信息披露效率。
第六章 附则
解释条款,略。
附、企业何为?
根据《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的要求,企业应该采取以下行动:
1. 建立可持续发展治理框架:
- 明确责任: 确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职责和义务,确保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企业的决策流程。
- 设立专门机构: 考虑设立专门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或小组,负责监督和管理可持续发展相关事务。
- 制定政策和制度: 建立完善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和制度,为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方面提供行为准则。
- 加强内部控制: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确保可持续发展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和报告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 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 明确可持续发展目标: 结合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制定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
- 制定行动计划: 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明确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具体措施、时间表和责任人。
- 整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企业的核心战略和业务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双赢。
- 分析价值链: 识别并评估企业价值链中的可持续发展风险和机遇,并在战略规划中加以考虑。
3. 建立风险和机遇管理体系:
- 识别风险和机遇: 建立系统化的方法,识别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面临的风险和机遇。
- 评估影响: 对识别出的风险和机遇进行评估,分析其潜在影响(包括财务和运营方面)。
- 制定应对措施: 针对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包括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缓解和机遇利用。
- 监控和管理: 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控机制,定期对风险和机遇进行复审和调整。
4. 设定可持续发展指标和目标:
- 选取合适的指标: 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和业务模式,选取合适的指标来衡量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表现。
- 设定具体目标: 设定可衡量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明确目标的时间框架和实现路径。
- 定期追踪进展: 建立有效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定期追踪可持续发展指标和目标的进展情况,并及时调整相关策略。
- 关注行业最佳实践: 参考行业最佳实践,不断改进指标和目标的设定。
5. 准备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报告:
- 信息可靠性: 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避免虚假信息和误导性信息。
- 信息相关性: 披露与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信息,避免无关信息和冗余信息。
- 信息可比性: 披露具有可比性的信息,方便使用者进行跨期和跨企业比较。
- 信息可验证性: 披露可以验证的信息,并鼓励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鉴证。
- 信息可理解性: 使用清晰、简洁、易懂的语言和图表来呈现信息,提高信息的可读性。
- 信息及时性: 保证披露信息的及时性,满足信息使用者及时获取信息的需求。
- 遵循披露框架: 按照《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规定的框架,披露治理、战略、风险管理以及指标和目标等方面的信息。
- 做好信息披露的组织工作: 确保可持续信息披露的组织协调工作,建立有效的数据管理流程,以及报告的审批流程,并保持报告内容与财务报告的一致性。
- 与利益相关方沟通: 主动与投资者、债权人、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期望和关切,并根据反馈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报告。
6. 持续改进:
- 定期审视: 定期审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报告,识别改进的机会。
- 不断学习: 关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最新趋势和最佳实践,不断学习和改进。
- 积极反馈: 鼓励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方提供反馈,并根据反馈不断优化可持续发展管理和披露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