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之气候变化议题解读
《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之气候变化议题解读
2024年11月6日,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对4月份发布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进行细化指导,旨在帮助上市公司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该指南首批发布了“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和“应对气候变化”两项指南,未来中国证监会将统筹推进其他重要议题指南的制定。本次设置《第一号 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和《第二号 应对气候变化》两个具体指南。本站试着解读。
第一章 气候相关影响重要性评估
条款引用:
披露主体应通过四个步骤评估其气候相关表现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并评估气候相关影响的重要性。这一过程包括:了解与气候相关的公司活动和业务关系背景、分析气候相关影响的方式、评估与确认气候相关影响的重要性,以及最终报告评估结果。
条款解读:
本条款要求企业对气候变化议题进行系统的影响评估,重点是识别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潜在影响。企业需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利益相关方的反馈,确认气候相关影响的重大性。最终,企业应将评估结果纳入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并向外界披露其气候变化应对策略及相关表现。
气候变化议题不仅是环境问题,还涉及到企业的商业模式、运营方式、融资及供应链等多个方面。企业的气候相关表现可能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全面评估其气候相关活动,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实际应用建议:
步骤一:了解气候相关活动和业务背景
- 公司活动和业务关系: 企业应识别其碳排放源、减排措施、碳中和目标等。例如,一家制造企业可以评估其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废气排放,并制定减排计划。
- 外部背景信息: 企业应考虑所在地区的气候政策、法规及市场趋势。例如,了解所在地区的碳交易市场、碳税政策等。
- 受影响的利益相关方: 企业应明确其气候相关表现可能影响的利益相关方,如客户、供应商、员工、社区等。
步骤二:分析气候相关影响的方式
- 经济影响: 例如,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企业能源成本上升,或因未能满足减排要求而面临罚款。
- 环境影响: 例如,企业的生产活动可能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进而加剧气候变化。
- 社会影响: 例如,企业的气候相关表现可能影响社区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步骤三:评估和确认气候相关影响的重要性
- 定量分析: 企业可以通过计算碳排放量、能源消耗量等指标,评估其气候相关表现的影响程度。
- 定性分析: 企业可以通过利益相关方的反馈,评估其气候相关表现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 专家咨询: 企业可以邀请气候变化领域的专家参与评估,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步骤四:气候相关影响的报告
- 企业应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气候相关影响的评估流程和结果,包括气候变化对企业经营的潜在风险和机遇,以及企业为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行动。
可持续发展指标示例:
碳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量): 企业应披露其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量(Scope 1、Scope 2)。
- 示例: 某企业在报告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5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比上一年度减少了10%,主要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使用可再生能源实现。
能耗强度: 企业应披露其单位产品或单位收入所消耗的能源量。
- 示例: 某制造企业的能耗强度为每生产1吨产品消耗100千瓦时,比上一年度降低了5%。
气候相关投资: 企业应披露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投资,如研发低碳技术、购买碳排放配额等。
- 示例: 某企业在低碳技术研发方面的投资为5000万元,占总研发投入的20%。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投资者: 气候变化带来的财务风险和机遇对投资者至关重要。通过评估和披露气候相关影响,企业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风险管理和战略规划,增强投资者信心。
员工: 企业的气候相关表现可能影响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福利。例如,企业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举措可能改善工作场所的空气质量,提升员工的健康水平。
社区和公众: 企业的气候相关表现可能对当地社区的环境和居民生活产生直接影响。例如,企业的减排措施可以减少对社区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
供应链伙伴: 供应链中的企业可能需要配合主企业的气候目标,例如减少供应链中的碳足迹。这可能促使供应链企业也采取相应的减排措施,推动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荐行动:
建立气候变化应对战略: 企业应根据气候相关影响的重要性评估结果,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包括短期和长期的减排目标、碳中和计划等。
加强数据收集和管理: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气候相关数据收集和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审计,提升数据的公信力。
与利益相关方沟通: 企业应定期与主要利益相关方(如投资者、员工、社区、供应商等)沟通气候变化应对措施,确保他们理解并支持企业的气候战略。
提升气候相关能力: 企业可以通过培训和技术投资,提升自身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能力。例如,投资可再生能源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定期披露气候相关信息: 企业应每年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其气候变化应对措施的进展情况,并根据市场和政策变化及时调整战略。
第二章 气候相关财务重要性评估
一、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
条款引用:
气候相关风险包括物理风险(如极端天气和长期气候变化)和转型风险(如政策、技术、市场和声誉风险)。气候变化也可能带来机遇,如通过提高资源效率、使用低排放能源、开发新产品和服务等。
条款解读:
气候变化不仅是环境问题,还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气候相关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类: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物理风险来自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环境改变,如极端天气事件和长期气候变化。转型风险则包括政策法规、技术变革、市场趋势和声誉风险,主要与企业向低碳经济的转型相关。
与风险相对,气候变化也为企业带来了机遇。通过提高资源效率、使用清洁能源、开发创新产品和服务,企业可以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增长机会。
实际应用建议:
识别气候相关物理风险:
- 急性物理风险: 企业应评估极端天气事件(如风暴、洪水、干旱)对其资产、供应链和业务运营的影响。
- 示例: 某制造企业由于所在地区频繁发生洪水,需要评估其生产设施是否位于高风险区域,并制定应急预案。
- 慢性物理风险: 企业应评估长期气候变化(如温度上升、降水模式变化、海平面上升)对其运营的潜在影响。
- 示例: 某农业企业需要评估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季节和水资源供应的长期影响。
- 急性物理风险: 企业应评估极端天气事件(如风暴、洪水、干旱)对其资产、供应链和业务运营的影响。
识别气候相关转型风险:
- 政策和法律风险: 企业应关注碳排放定价、强制减排要求等政策变化对其运营成本的影响。
- 示例: 某能源企业需评估碳税政策对其未来盈利能力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减排计划。
- 技术风险: 企业应评估向低碳技术转型的成本及失败风险。
- 示例: 某汽车制造商需要评估电动汽车技术的研发成本及其对传统内燃机汽车业务的影响。
- 市场和声誉风险: 企业应评估消费者偏好转变和市场需求变化对其产品和服务的影响。
- 示例: 某时尚品牌需要评估消费者对可持续时尚的需求增长,调整其供应链和产品设计。
- 政策和法律风险: 企业应关注碳排放定价、强制减排要求等政策变化对其运营成本的影响。
识别气候相关机遇:
- 资源效率: 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来降低运营成本。
- 示例: 某制造企业通过改进生产流程,减少能源消耗,每年节约10%的能源成本。
- 清洁能源: 企业可以通过使用低排放能源(如太阳能、风能)降低碳排放并减少能源成本波动的风险。
- 示例: 某企业通过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降低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减少了碳排放。
- 新产品和服务: 企业可以通过开发低碳产品或适应气候变化的新服务进入新市场。
- 示例: 某保险公司推出应对极端天气的保险产品,满足客户对气候风险管理的需求。
- 资源效率: 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来降低运营成本。
可持续发展指标示例:
碳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量): 量化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特别是Scope 1(直接排放)和Scope 2(间接排放)。
- 示例: 某企业的Scope 1和Scope 2碳排放量为1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相比去年减少了5%。
能源使用效率: 评估单位产品或单位收入的能源消耗量。
- 示例: 某制造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为每生产一单位产品需要80千瓦时,比上一年度提高了10%。
气候相关资本支出: 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投资,如低碳技术研发、可再生能源项目等。
- 示例: 某企业在低碳技术研发方面的投资为1亿元,占总研发支出的30%。
气候风险的财务影响: 量化气候变化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如因极端天气导致的资产损失或供应链中断造成的收入损失。
- 示例: 某企业因洪水导致的供应链中断,造成了5000万元的收入损失。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投资者: 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可能对企业的财务表现产生重大影响,投资者需要了解企业如何管理这些风险和抓住机遇。企业通过披露气候相关财务影响,可以增强投资者对其长期可持续性的信心。
供应商和合作伙伴: 气候相关风险可能影响供应链的稳定性,供应商可能需要配合企业的低碳转型战略。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可以增强供应链的韧性,减少气候风险带来的中断。
客户: 气候相关机遇可能促使企业开发新的低碳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对可持续产品的需求。企业可以通过创新满足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从而增强客户忠诚度。
员工: 气候变化对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可能改变员工的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企业应确保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推荐行动:
建立气候风险管理体系: 企业应建立全面的气候风险管理体系,定期评估物理和转型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 行动建议: 企业可以设立气候风险管理委员会,定期审查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并将其纳入企业的战略决策流程。
开发低碳产品和服务: 企业应抓住气候变化带来的市场机遇,开发低碳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 行动建议: 企业可以投入研发资源,开发低碳技术和产品,如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设备等。
优化供应链管理: 企业应评估其供应链中的气候相关风险,并与供应商合作,提升供应链的韧性。
- 行动建议: 企业可以与供应商共同制定减排目标,并通过技术支持帮助供应商提升能源效率。
加强气候信息披露: 企业应定期披露气候相关财务影响,确保信息透明度,增强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信任。
- 行动建议: 企业可以采用国际通行的气候信息披露框架(如TCFD),确保气候相关信息的披露符合最佳实践。
投资气候适应技术: 企业应考虑投资气候适应技术,以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风险,同时提升业务的长期可持续性。
- 行动建议: 企业可以在高风险地区投资防洪设施、气候监测系统等,以减少极端天气事件带来的损失。
二、气候相关财务影响的评估流程
条款引用:
气候相关财务影响的评估流程包括四个步骤:
- 了解与气候相关的公司活动和业务关系背景
- 分析气候相关财务影响的方式
- 气候相关财务影响的评估与确认
- 气候相关影响的报告
条款解读:
气候变化对企业的财务影响评估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企业需要通过明确的步骤来识别、分析、评估和报告这些影响。该流程帮助企业将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转化为具体的财务指标,确保企业能够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并抓住潜在的机遇。
步骤一:了解与气候相关的公司活动和业务关系背景
企业需要首先明确自身的业务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联,识别哪些业务环节、供应链或市场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这是进行气候财务影响评估的基础。步骤二:分析气候相关财务影响的方式
在识别出气候相关的风险和机遇后,企业需要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其商业模式、运营、战略和财务状况。通过这种分析,企业可以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对收入、支出、资产和负债的潜在影响。步骤三:气候相关财务影响的评估与确认
企业需要结合自身行业特点,评估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的财务重要性。通过设置财务重要性阈值,企业可以判断某一气候议题是否对其财务表现具有重大影响。企业还应与利益相关方(如投资者、债权人等)保持沟通,确保评估结果的透明性和准确性。步骤四:气候相关影响的报告
最后,企业需要将评估的结果进行披露,包括气候相关财务影响的分析过程和结论。这有助于外部利益相关方(如投资者)了解企业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财务风险和机遇。
实际应用建议:
步骤一:了解公司活动与气候的关系
- 建议: 企业应从业务运营、供应链、市场等多个角度出发,识别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和机遇。
- 示例: 某物流公司需要评估极端天气对其运输网络的潜在影响,并识别可能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 建议: 企业应从业务运营、供应链、市场等多个角度出发,识别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和机遇。
步骤二:分析气候相关财务影响
- 建议: 企业应分析气候变化对短期和长期财务表现的影响,尤其是对收入、支出、资产和现金流的影响。
- 示例: 某制造企业分析发现,由于碳排放政策的变化,其未来的能源成本可能上升15%,并且需要为此增加研发费用以提高能效。
- 建议: 企业应分析气候变化对短期和长期财务表现的影响,尤其是对收入、支出、资产和现金流的影响。
步骤三:评估与确认财务影响
- 建议: 企业应设定明确的财务重要性阈值,判断哪些气候相关议题对其财务表现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企业应与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沟通评估结果。
- 示例: 某化工企业设定的财务重要性阈值为其年收入的5%。通过评估发现,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可能影响其生产能力,进而影响其10%的年收入,因此该议题被认为具有财务重要性。
- 建议: 企业应设定明确的财务重要性阈值,判断哪些气候相关议题对其财务表现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企业应与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沟通评估结果。
步骤四:气候相关影响的报告
- 建议: 企业应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气候相关财务影响的评估过程和结果,确保信息透明度。
- 示例: 某能源公司在其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详细披露了因气候变化导致的电力需求波动对其收入的影响,并说明了公司为应对这些变化采取的战略调整。
- 建议: 企业应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气候相关财务影响的评估过程和结果,确保信息透明度。
可持续发展指标示例:
气候相关资本支出: 企业为应对气候变化而进行的资本投资,如低碳技术、可再生能源项目等。
- 示例: 某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资本支出为5000万元,主要用于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
碳排放强度: 企业每单位产出或收入的碳排放量。
- 示例: 某企业的碳排放强度为每百万元收入产生10吨二氧化碳当量。
气候相关的运营成本变化: 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能源、水资源等运营成本的变化。
- 示例: 某企业的运营成本因能源价格上涨而增加了200万元,主要由于碳税政策的实施。
气候风险对现金流的影响: 气候相关风险(如极端天气事件)对企业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影响。
- 示例: 某企业因洪水导致的供应链中断,预计减少当期现金流入500万元。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投资者: 气候相关财务影响的评估和披露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长期财务健康状况和风险管理能力。投资者可以据此判断企业是否具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并调整投资决策。
债权人: 气候相关风险会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债权人通过了解企业的气候风险管理情况,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其信用风险。
供应商和客户: 气候相关风险可能影响企业的供应链和客户需求。供应商可能需要调整其生产方式,以符合企业的气候要求,而客户则可能调整其购买决策,选择更具可持续性的产品和服务。
员工: 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机遇可能改变企业的运营环境,进而影响员工的工作条件和职业发展。企业应确保员工在气候变化应对过程中获得必要的支持和培训。
推荐行动:
建立气候财务影响评估流程: 企业应建立系统的气候财务影响评估流程,确保能够有效识别和分析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
- 行动建议: 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气候财务影响评估团队,定期进行评估并将结果纳入财务报告中。
设置气候财务重要性阈值: 企业应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和业务规模,设置明确的财务重要性阈值,用于判断气候相关议题是否对财务表现具有重大影响。
- 行动建议: 企业可以参考行业标准和最佳实践,设定合理的财务重要性阈值,并确保与利益相关方沟通评估标准。
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 企业应与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保持密切沟通,确保他们了解企业的气候风险管理策略和财务影响评估结果。
- 行动建议: 企业可以定期举办气候风险管理会议,邀请利益相关方参与讨论,并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相关信息。
优化气候相关财务报告: 企业应在其可持续发展报告和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气候相关财务影响,确保信息透明度和一致性。
- 行动建议: 企业可以参考国际标准(如TCFD框架),确保其气候相关财务影响报告符合全球最佳实践。
投资气候适应和减缓技术: 企业应积极投资于气候适应和减缓技术,以减少气候变化对其财务表现的负面影响,并抓住气候相关机遇。
- 行动建议: 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开发低碳产品等方式,降低气候相关风险并提升市场竞争力。
第三章 气候适应性和气候相关情景分析
条款引用:
气候适应性:指披露主体管理与气候相关的风险并从气候相关机遇中获益的能力。情景分析是一种常见的工具,用于评估气候适应性,帮助企业了解气候变化对业务的潜在影响。
气候相关情景分析:通过模拟不同的气候情景,企业可以评估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对其业务、战略和财务状况的影响。情景分析可以是定性或定量的,帮助企业在不确定条件下制定应对策略。
气候相关情景分析的一般流程:情景分析通常包括五个步骤:
- 步骤一:确定情景分析的范围
- 步骤二:选择气候相关情景
- 步骤三:确定用于情景分析的变量
- 步骤四:确定情景分析方法
- 步骤五:开展情景分析
条款解读:
气候适应性和情景分析是帮助企业评估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通过这些工具,企业可以识别气候变化对其运营的潜在影响,并制定相应的战略和财务规划。
气候适应性:企业的气候适应性反映了其管理气候相关风险和抓住机遇的能力。良好的气候适应性不仅能帮助企业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能抓住如绿色技术、低碳转型等带来的商业机遇。
情景分析:情景分析是一种前瞻性工具,帮助企业在不确定的未来中评估多种可能的气候情景。通过模拟不同的温升情景(如1.5°C或3°C升温情景),企业可以预测气候变化对其业务、战略和财务的潜在影响,从而制定更具弹性的应对措施。
实际应用建议:
1. 步骤一:确定情景分析的范围
- 建议:企业应首先明确情景分析的范围,包括业务覆盖范围、地理位置、风险类型和时间跨度等。
- 示例:某全球运营的制造企业可以选择对其主要生产基地所在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情景分析,评估气候变化对这些区域的物理风险(如洪水、干旱)和转型风险(如碳排放法规)的影响。
2. 步骤二:选择气候相关情景
- 建议:企业应根据行业特点、风险类型和地理位置选择合适的气候情景。常见的情景包括1.5°C和3°C的升温情景。
- 示例:某能源公司可以选择1.5°C情景,模拟全球向低碳能源转型的速度,以及这对其化石燃料业务的影响。
3. 步骤三:确定用于情景分析的变量
- 建议:企业应根据行业特点选择合适的变量进行分析,如碳价、能源成本、气温变化等。
- 示例:某建筑公司可以选择“气温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为关键变量,分析这些变化对建筑工期和成本的影响。
4. 步骤四:确定情景分析方法
- 建议:企业可以选择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进行情景分析。定性分析适合初步评估,而定量分析则可用于更精确的财务影响评估。
- 示例:某零售企业可以通过定量分析,估算气温上升对其冷链物流成本的影响,并据此调整其供应链战略。
5. 步骤五:开展气候相关情景分析
- 建议:企业应根据前述步骤进行情景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调整其战略和财务规划。
- 示例:某农业企业通过情景分析发现,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导致作物减产10%,因此决定投资于气候适应性农业技术。
可持续发展指标示例:
碳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量):企业在不同情景下的碳排放量变化。
- 示例:在1.5°C情景下,某制造企业预计其碳排放量将减少30%,因为它计划逐步采用可再生能源。
能源消耗量:企业在不同气候情景下的能源需求和成本变化。
- 示例:在3°C情景下,某数据中心预计由于气温上升,其冷却系统的能源消耗将增加20%。
气候相关资本支出:企业为适应气候变化所需的资本投资。
- 示例:某建筑公司在1.5°C情景下计划投资1亿元用于开发低碳建筑材料。
气候风险敞口:企业在不同情景下面临的气候风险,如极端天气事件对资产和运营的影响。
- 示例:某港口运营公司在3°C情景下预计,因海平面上升,其港口基础设施的维修成本将增加15%。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投资者:情景分析可以帮助投资者评估企业在气候变化中的风险敞口和应对能力。通过了解企业的气候适应性,投资者可以更好地判断企业的长期可持续性和财务健康状况。
债权人:气候相关情景分析可以帮助债权人评估企业的信用风险。特别是当企业面临气候相关的物理风险(如极端天气)或转型风险(如碳价上升)时,债权人可以通过情景分析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是否会受到影响。
供应商和客户:情景分析可以帮助供应商和客户了解企业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供应链风险和机遇。例如,当企业在情景分析中识别出供应链中的气候风险时,供应商可能需要调整其生产方式,以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
员工:气候变化可能影响企业的运营环境和工作条件。情景分析可以帮助企业识别这些变化,并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培训,确保员工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能够继续适应工作要求。
推荐行动:
开展情景分析培训:企业应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情景分析培训,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和应用情景分析工具。
- 行动建议:企业可以邀请气候专家或第三方咨询公司为其管理层和财务团队提供情景分析培训,帮助他们理解如何将气候情景分析融入企业战略和财务规划。
逐步扩大情景分析范围:企业应从核心业务开始,逐步扩大情景分析的覆盖范围,包括供应链和全球业务。
- 行动建议:企业可以从其最重要的业务模块开始进行情景分析,逐步扩展到整个价值链和全球运营,以确保全面评估气候相关风险。
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企业应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确保情景分析既有战略高度,又有数据支持。
- 行动建议:企业可以首先进行定性分析,识别关键风险和机遇,然后通过定量分析评估这些因素对财务的具体影响。
定期更新情景分析:企业应根据业务变化和最新的气候数据,定期更新其情景分析,确保其战略和财务计划与最新的气候变化趋势保持一致。
- 行动建议:企业可以设定定期(如每两年)更新情景分析的计划,特别是在业务模式或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进行更新。
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企业应将情景分析结果定期与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和客户等利益相关方分享,确保信息透明度。
- 行动建议:企业可以在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情景分析的结果,并在投资者会议或供应商会议中详细解释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行动计划。
第四章 核算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流程和方法
条款引用:
界定组织边界:披露主体需通过股权比例法或控制权法确定其组织边界,以核算其温室气体排放量。
- 股权比例法:根据企业在运营中的股权比例核算温室气体排放量。
- 控制权法:根据企业对业务的财务或运营控制权,核算其控制范围内的全部温室气体排放量。
界定运营边界:在确定组织边界后,企业需识别其运营相关的排放源,分为范围一(直接排放)、范围二(外购能源的间接排放)和范围三(价值链的其他间接排放)。
识别温室气体排放源:披露主体需识别其运营中的排放源,包括固定排放源、移动排放源、工业制程排放、无组织排放等。
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根据排放因子法或质量平衡法,核算范围一、范围二和范围三的排放量。常见的计算方式包括将活动数据乘以排放因子,再乘以全球变暖潜势值(GWP)。
条款解读:
核算温室气体排放量是企业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能够帮助企业了解其运营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为减排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组织边界:企业需根据其实际控制的业务范围确定核算边界。常用的有股权比例法和控制权法,前者根据持股比例核算排放,后者根据企业的财务或运营控制权核算排放。选择一致的边界方法有助于确保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运营边界:企业需进一步明确其运营中的排放源,并根据排放类型划分为范围一、范围二和范围三。范围一为企业直接控制的排放,范围二为外购能源的排放,范围三则涵盖整个价值链的间接排放。
排放源识别与计算:企业需识别其运营中的具体排放源,如锅炉、车辆、工业制程等,并通过排放因子法等方法计算排放量。排放因子是每单位活动水平(如每吨煤消耗)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实际应用建议:
1. 界定组织边界
- 建议:企业应根据其股权结构或控制权选择合适的合并方法,并确保在不同业务单位中保持一致。
- 示例:某企业持有一家子公司70%的股权,采用股权比例法时,该企业仅需核算该子公司排放量的70%。如果该企业对另一家子公司拥有财务控制权,则可采用财务控制法,核算该子公司100%的排放量。
2. 界定运营边界
- 建议:企业应根据运营活动的实际情况,识别其直接和间接的温室气体排放,并将其划分为范围一、范围二和范围三。
- 示例:某制造企业的范围一排放包括其生产设备使用的化石燃料;范围二排放来自其外购电力;范围三排放则包括其供应链中的运输活动和产品使用阶段的排放。
3. 识别温室气体排放源
- 建议:企业应根据其生产流程和设备,识别固定排放源、移动排放源、工业制程排放等。
- 示例:某物流公司可以识别其卡车和飞机作为主要的移动排放源,而其仓库中的供暖设备则是固定排放源。
4. 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
建议:企业应根据排放源的类型,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如排放因子法,并使用最新的排放因子数据。
- 示例:某电力企业可使用国家公布的电网排放因子,计算其外购电力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式为:
E电=AD电×EF电
其中,AD电为外购电量,EF电为电网排放因子。
5. 范围三排放的核算
- 建议: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核算范围三排放,优先考虑对排放量较大的类别进行核算。
- 示例:某零售企业可以首先核算其物流供应链的排放(范围三类别4:上游运输和配送),然后逐步扩大至产品使用阶段的排放(范围三类别11:售出产品的使用)。
可持续发展指标示例:
范围一排放量:企业直接控制的排放源(如锅炉、车辆)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 示例:某制造企业的范围一排放量为50,000吨二氧化碳当量(CO2e),主要来自其生产设备的燃料消耗。
范围二排放量:企业外购电力、蒸汽等能源的间接排放量。
- 示例:某数据中心的范围二排放量为80,000吨CO2e,主要由于其高耗电设备的运行。
范围三排放量:企业价值链上其他间接活动的排放量。
- 示例:某电子产品制造商的范围三排放量为200,000吨CO2e,主要来源于供应商的生产活动和消费者使用产品时的能源消耗。
碳足迹:企业在其整个运营和价值链中产生的总温室气体排放量。
- 示例:某全球运营的快消品公司核算其碳足迹为500,000吨CO2e,其中范围一占10%,范围二占20%,范围三占70%。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投资者: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透明披露可以帮助投资者评估企业的气候风险敞口和长期可持续性。投资者会更加关注企业是否有明确的减排目标和措施,以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财务风险。
供应商与客户:企业的供应商和客户也会受到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影响。企业可以通过减少范围三排放,推动供应链上下游的减排行动。例如,企业可以要求供应商提供低碳产品或服务,以减少其整体碳足迹。
监管机构:随着全球气候政策的日益严格,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披露将成为合规要求。准确的排放核算可以帮助企业避免因未能遵守碳排放法规而面临的法律和财务风险。
员工: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减排措施也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通过积极的减排行动,企业可以提升员工的环保意识,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推荐行动:
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系统:企业应建立全面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系统,确保能够准确收集和分析排放数据。
- 行动建议:企业可以引入专业的碳管理软件,协助自动化收集和核算范围一、范围二和范围三的排放数据。
逐步扩大范围三排放核算: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逐步扩大范围三排放的核算范围,并优先核算对排放量影响较大的类别。
- 行动建议:企业可以从其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如运输和物流)入手,逐步扩大到产品使用和处置阶段的排放核算。
定期更新排放因子:企业应定期更新其使用的排放因子,以确保排放核算的准确性。
- 行动建议:企业可以参考国家或国际机构发布的最新排放因子,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其核算方法。
制定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企业应根据核算结果,制定明确的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推动可持续发展。
- 行动建议:企业可以设定短期和长期减排目标(如2030年和2050年的碳中和目标),并根据具体的排放源制定相应的减排措施。
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企业应将其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结果和减排计划与投资者、供应商、客户等利益相关方分享,提升透明度和信任度。
- 行动建议:企业可以在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详细披露其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结果,并在投资者会议或供应商会议中解释其减排计划。
第五章 气候相关转型计划
条款引用:
第五章《气候相关转型计划》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其向低碳经济过渡的目标、行动或资源,尤其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转型计划可以是公司整体业务战略的一部分,也可以针对特定产品线或业务部门。有效的气候相关转型计划应具备以下特征:
- 与战略保持一致:转型计划应与公司整体业务战略协调一致。
- 以量化要素为基础:计划应包含量化目标,如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 遵循有效的管理流程:需明确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监督角色。
- 具有可执行性:转型计划应包含可操作的具体措施。
- 具有可信度:计划应包含可信的技术、财务路径和能力评估。
- 定期审查和更新:转型计划需定期更新,以确保其与公司战略保持一致。
此外,气候相关转型计划的行动应涵盖政策、业务运营、产品和服务等多个维度。
条款解读:
气候相关转型计划是企业应对气候变化、适应低碳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这个计划不仅仅是环保措施,还涉及企业的整体战略调整,涵盖从温室气体减排到业务模式的转型。
与战略保持一致:气候相关转型计划不能孤立存在,必须与企业的整体业务战略紧密结合。对于某些企业,转型计划可能是其核心战略的一部分,帮助其在未来的低碳经济中保持竞争力。
以量化要素为基础:企业应设立明确的、可量化的目标,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数值。这些目标可以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以便跟踪进展并进行调整。
遵循有效的管理流程:企业需要建立清晰的管理和问责机制,确保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转型计划的制定、监督和执行中发挥关键作用。
具有可执行性:转型计划必须包含具体的、可操作的行动方案,确保计划不仅仅停留在文件层面,而是能够在实际运营中落地。
具有可信度:企业应提供充足的信息,让利益相关方相信其具备实现转型的能力。包括企业当前的技术能力、财务资源以及转型路径的可行性。
定期审查和更新:气候相关转型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应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定期审查并更新其计划,确保其持续有效。
实际应用建议:
1. 设定与战略一致的气候转型目标
- 建议:企业应将气候相关转型目标纳入其整体业务战略中,并确保这些目标与公司长期发展方向一致。
- 示例:某能源公司将其长期战略调整为逐步淘汰煤炭发电,转而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并设定到2030年减少50%碳排放的目标。
2. 量化转型目标
- 建议:企业应设定具体的、可量化的目标,涵盖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减排里程碑。
- 示例:某制造企业设定了到2025年减少30%温室气体排放,到203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每年披露进展情况。
3. 建立管理流程和问责机制
- 建议:企业应明确董事会和高管的职责,确保高层领导对气候转型计划的监督和执行负有责任。
- 示例:某上市公司将其气候转型计划的执行情况纳入董事会的年度考核,并设立专门的气候委员会负责监督。
4. 具体的执行措施
- 建议:企业应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确保转型计划具有可操作性。
- 示例:某零售企业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所有门店的能源消耗转向可再生能源,并逐步淘汰高排放的物流车辆。
5. 增强计划的可信度
- 建议:企业应提供充分的信息,包括技术能力、财务资源和转型路径,以增强计划的可信度。
- 示例:某汽车制造商详细披露了其电动汽车产品线的研发进度、未来五年的投资计划,并说明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碳中和。
6. 定期审查和更新计划
- 建议:企业应每五年对气候转型计划进行一次全面审查,并根据市场变化或技术进步进行调整。
- 示例:某化工企业在2023年审查其转型计划后,决定加速淘汰高碳排放工艺,提前实现碳减排目标。
可持续发展指标示例:
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企业设定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目标。
- 示例:某能源企业设定的目标是到2030年减少50%的范围一和范围二排放。
可再生能源使用率:企业运营中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
- 示例:某科技公司计划到2025年实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
低碳产品收入占比:企业来自低碳产品或服务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
- 示例:某汽车企业计划到2030年,其电动汽车销售占总收入的60%。
碳中和目标:企业设定的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节点。
- 示例:某运输公司承诺到2050年实现全供应链的碳中和。
投资额:企业在低碳技术、设备或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金额。
- 示例:某化工企业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资10亿美元用于绿色技术研发。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投资者:气候相关转型计划的披露可以帮助投资者评估企业在低碳经济中的竞争力和长期可持续性。投资者会更加关注企业是否有明确的减排路径和技术能力,以应对未来的气候政策和市场变化。
客户: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升,企业的气候相关转型计划可以增强客户对其品牌的信任度。特别是那些积极推出低碳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可能会吸引更多的环保型消费者。
供应商:企业的转型计划也会影响其供应链,特别是范围三排放的核算和减排要求。企业可能会要求供应商提供低碳产品或实施减排措施,以帮助其实现整体的碳减排目标。
员工:气候相关转型计划可以增强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特别是那些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可能会吸引更多有环保意识的员工加入。
监管机构:随着全球气候政策的日益严格,企业的气候相关转型计划可以帮助其满足合规要求,避免因未能遵守气候法规而面临的法律和财务风险。
推荐行动:
设定明确的气候转型目标:企业应根据其行业特点和市场地位,设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气候转型目标,并确保这些目标与其整体业务战略相一致。
- 行动建议:企业可以参考行业最佳实践,设定科学的减排目标(Science-Based Targets),并定期披露进展。
建立气候转型的管理和问责机制:企业应明确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气候转型中的角色,确保计划的有效执行。
- 行动建议: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气候委员会或任命首席可持续发展官(CSO),负责监督和推动转型计划的实施。
制定可操作的行动计划:企业应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包括具体的措施、时间表和资源分配,确保计划的可执行性。
- 行动建议:企业可以制定分阶段的实施方案,从短期的低成本措施(如能源效率提升)到长期的结构性调整(如业务模式转型)。
增强计划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企业应通过披露详细的信息和数据,增强其转型计划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 行动建议:企业可以使用第三方审计或认证机构对其气候转型进展进行验证,并将结果公开披露。
定期审查和更新转型计划:企业应根据市场变化、技术进步和政策调整,定期审查和更新其气候转型计划,确保其持续有效。
- 行动建议:企业可以每年进行内部评估,并每五年进行全面审查,以确保计划与最新的行业趋势和政策要求保持一致。
第六章 披露要点
条款引用与解读
一、气候相关治理
披露要点1:气候相关治理机构
条款引用:企业需披露负责监督气候相关影响、风险和机遇的治理机构(如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等)的设置情况、人员构成及职权范围。
解读:此条款要求企业明确其气候治理架构,确保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气候相关事务的监督和管理。这有助于企业在气候风险管理中保持高效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
实际应用建议:企业应设立气候委员会或将气候事务纳入现有的董事会层级,确保决策层对气候相关事务的监督和执行。
- 示例:某公司在董事会下设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负责监督气候相关事务,成员包括环境专家和高级管理层。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投资者:能够增强对企业治理结构的信心,特别是气候风险的应对能力。
- 监管机构:有助于企业满足合规要求,避免潜在的法律风险。
推荐行动:企业应绘制气候治理架构图,并定期向董事会报告气候事务进展,确保信息透明。
披露要点2:气候相关治理机构(人员)专业技能和能力
条款引用:企业需披露治理机构及相关人员在气候战略执行、监督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能力。
解读:此条款强调气候治理人员的专业能力,确保相关人员具备足够的技术背景和管理经验,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实际应用建议:企业可通过培训、聘请外部专家等方式提升治理人员的气候治理能力。
- 示例:某公司为其气候委员会成员提供了气候变化风险管理的专业培训。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员工:可以通过技能提升,增强职业发展机会。
- 投资者:会对企业的气候治理能力有更高的信心,特别是面对复杂的气候风险时。
推荐行动:企业应定期评估治理人员的技能水平,并提供相关培训或外部咨询支持。
披露要点3:气候相关治理机构(人员)获取信息的机制
条款引用:企业需描述气候治理机构获取气候相关信息的机制,确保信息及时传递。
解读:此条款确保企业的气候治理机构能够及时获取与气候相关的最新信息,以便做出及时、有效的决策。
实际应用建议:建立信息报告机制,定期汇报气候相关数据和风险评估结果。
- 示例:某公司每季度向董事会提交气候风险报告,涵盖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变化等。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监管机构:确保企业能够及时应对政策和市场变化,避免合规风险。
- 投资者:有助于投资者了解企业如何动态管理气候风险。
推荐行动:企业应制定气候信息报告制度,明确报告频率和报告内容,并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二、气候相关战略
披露要点6:气候相关重大影响
条款引用:企业需定性或定量描述其在气候方面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重大影响。
解读:此条款要求企业不仅要评估自身的气候风险,还要考虑其运营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的贡献。
实际应用建议:企业应开展气候影响评估,识别其运营对环境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 示例:某制造企业评估了其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制定了减排计划。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社区和环境:企业的气候影响评估有助于减少对当地社区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 监管机构:有助于企业满足环境监管要求,避免潜在的法律和财务惩罚。
推荐行动:企业应定期进行气候影响评估,制定减缓和适应措施,并公开披露相关行动计划。
披露要点7: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
条款引用:企业需识别并描述气候相关的风险和机遇,明确这些风险和机遇的时间范围(短期、中期、长期)。
解读:此条款要求企业识别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风险(如极端天气)和转型风险(如政策变化),同时识别可能的商业机遇(如绿色产品市场)。
实际应用建议:企业应进行气候风险和机遇分析,区分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并制定应对策略。
- 示例:某能源公司识别出政策变化带来的转型风险,并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投资者:能够更好地评估企业在气候变化中的风险敞口和潜在的增长机会。
- 供应商:可能会受到企业气候战略调整的影响,特别是在供应链管理方面。
推荐行动:企业应建立气候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定期更新风险清单,并根据风险变化调整战略。
三、气候相关指标与目标
披露要点17:温室气体排放量
条款引用:企业需以二氧化碳当量公吨为单位,披露范围一、范围二及范围三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解读:此条款要求企业全面披露其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涵盖直接排放(范围一)、间接排放(范围二)以及供应链和产品使用的排放(范围三)。
实际应用建议:企业应使用标准化的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定期披露其范围一、范围二和范围三的排放量。
- 示例:某制造企业通过ISO 14064标准核算其温室气体排放,并披露其年度排放报告。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投资者:能够更好地评估企业的碳足迹及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 客户:越来越多的客户关注产品的碳足迹,企业的透明披露有助于增强客户信任。
推荐行动:企业应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和报告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并根据排放情况制定减排目标。
披露要点18:温室气体减排实践
条款引用:企业需披露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具体的减排措施或项目。
解读:此条款要求企业不仅要设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还要披露其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行动。
实际应用建议:企业应设定科学的减排目标,并通过技术升级、流程优化等措施实现这些目标。
- 示例:某制造企业通过引入节能设备,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投资者:能够评估企业的减排承诺及其在低碳转型中的进展,增加对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信心。
- 社区和环境:企业的减排行动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升社会形象。
推荐行动:企业应设定科学的减排目标,并定期评估和报告减排进展,确保目标的实现。
总结与行动建议
通过解读《上交所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第六章的披露要点,可以看出该指南为企业提供了清晰的框架,帮助企业系统性地披露其气候相关治理、战略、风险管理及减排措施。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些要求,企业应:
- 建立气候治理架构:确保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气候相关事务的监督和管理。
- 定期评估气候风险与机遇: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识别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机遇,并将其纳入企业战略。
- 设定和披露减排目标:使用国际认可的标准核算温室气体排放,设定科学的减排目标,并公开披露进展。
- 定期更新和审查战略:根据气候变化和政策的变化,定期审查和更新企业的气候战略,确保其与市场趋势和监管要求保持一致。
温室气体排放量披露模板示例解读
在企业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披露是关键内容之一。以下是对附录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披露模板的详细解读,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此模板。
模板结构解读
温室气体范围 (单位:MT CO2e) | 报告期间1:20X1年 | 报告期间2:20X2年 | 核算标准、方法等 |
---|
温室气体范围:根据国际标准(如GHG Protocol),温室气体排放分为三个范围:
- 范围一:企业直接产生的排放,通常包括固定设施的燃料燃烧、车辆等移动源排放、工业过程排放等。
- 范围二:企业运营中使用的外购电力、蒸汽、供热或供冷所产生的间接排放。
- 范围三:企业价值链上游和下游的其他间接排放,包括供应链、废弃物、运输等。
报告期间:企业应至少披露两个连续报告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例如,20X1年和20X2年),以展示排放趋势和进展。
核算标准、方法等:企业需明确所采用的温室气体核算标准和方法,以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和透明性。常见的核算方法包括排放因子法、基于地理位置的核算、基于市场的核算等。
范围一温室气体排放量
范围一温室气体排放量 | 报告期间1:20X1年 | 报告期间2:20X2年 | 核算标准、方法等 |
---|---|---|---|
固定源排放 | |||
移动源排放 | |||
工业制程排放 | |||
无组织逸散排放 |
固定源排放: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设备或设施(如锅炉、发电机等)所产生的排放。核算方法通常基于燃料消耗量和相应的排放因子。
移动源排放: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车辆、船舶等交通工具的排放。可以通过燃料消耗量或行驶里程来核算。
工业制程排放:指生产过程中化学反应或物理过程产生的排放,通常涉及水泥、钢铁、化工等行业。
无组织逸散排放:指在生产过程中非固定点源的排放,常见于油气行业的泄漏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释放。
范围二温室气体排放量
范围二温室气体排放量 | 报告期间1:20X1年 | 报告期间2:20X2年 | 核算标准、方法等 |
---|
范围二排放:主要是企业从外部购买的电力、蒸汽、供热或供冷所产生的间接排放。企业可以根据其所在地的电网排放因子或市场采购的绿色电力比例来核算。
核算方法:
- 基于地理位置的核算:使用企业所在区域的电网排放因子。
- 基于市场的核算:如果企业购买了可再生能源证书(RECs)或签订了电力购买协议(PPA),可以根据这些市场数据进行排放核算。
范围三温室气体排放量
范围三温室气体排放量 | 报告期间1:20X1年 | 报告期间2:20X2年 | 核算标准、方法等 |
---|---|---|---|
类别1:外购商品和服务 | |||
类别2:资本商品 | |||
类别3:燃料和能源相关活动(未包括在范围一和范围二中的部分) | |||
类别4:上游运输和配送 | |||
类别5:运营中产生的废弃物 | |||
类别6:商务差旅 | |||
类别7:员工通勤 | |||
类别8:上游租赁资产 | |||
类别9:下游运输和配送 | |||
类别10:售出产品的加工 | |||
类别11:售出产品的使用 | |||
类别12:产品的最终处置 | |||
类别13:下游租赁资产 | |||
类别14:特许经营权 | |||
类别15:投资 |
范围三排放:涵盖企业价值链上下游的间接排放,例如供应商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员工通勤、废弃物处理等。这些排放的核算较为复杂,但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碳足迹。
常见类别:
- 外购商品和服务:指企业从供应商处采购的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排放。
- 资本商品:指企业采购的长期使用的设备、建筑等资本性支出的排放。
- 上游和下游运输和配送:指企业的物流活动,包括供应链中的运输和产品送达客户的过程。
- 售出产品的使用和处置:指企业售出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产生的排放,尤其是对于高耗能产品(如汽车、家电等)。
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 报告期间1:20X1年 | 报告期间2:20X2年 | 核算标准、方法等 |
---|
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企业需合并范围一、范围二和范围三的排放量,计算企业的总碳足迹。合并方法应明确,如使用“股权比例法”或“运营控制法”等。
核算方法:
- 股权比例法:根据企业在各个业务单元或子公司的股权比例来核算排放量。
- 运营控制法:根据企业对业务单元或子公司的运营控制程度来核算排放量。
实际应用建议
数据收集: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机制,确保从各个业务部门和供应链获取准确的排放数据。
标准化核算:使用国际认可的标准(如《温室气体核算议定书》GHG Protocol)进行排放核算,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和透明性。
定期审查与更新:企业应定期审查其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更新核算方法和标准,以反映最新的技术进展和政策要求。
披露与沟通:企业应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清晰披露其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和核算方法,确保信息对投资者、监管机构和公众透明。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投资者:通过披露温室气体排放量,投资者可以评估企业的气候风险敞口和低碳转型能力。
客户:越来越多的客户关注产品的环境影响,透明的温室气体排放披露有助于增强客户信任。
监管机构:企业的全面披露有助于满足环境法规要求,避免潜在的合规风险。
社区与环境:企业的排放数据披露可以帮助社区和环境组织评估企业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并推动企业采取更积极的减排措施。
推荐行动
建立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企业应设立专门的团队或部门负责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和报告工作。
采用国际标准:确保排放核算符合国际标准,如《温室气体核算议定书》(GHG Protocol)或ISO 14064。
设定减排目标:根据排放数据,企业应设定科学的减排目标,并制定具体的减排措施。
公开披露:企业应定期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其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及其减排行动,增强透明度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