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之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解读
《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之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解读
2024年11月6日,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对4月份发布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进行细化指导,旨在帮助上市公司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该指南首批发布了“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和“应对气候变化”两项指南,未来中国证监会将统筹推进其他重要议题指南的制定。本次设置《第一号 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和《第二号 应对气候变化》两个具体指南。本站试着解读。
第一章 总体要求
条款引用:
为帮助上市公司准确理解适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14号——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以下简称《指引》)相关规定,规范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本所)制定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南第4号——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之《第一号 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以下简称本指南)。
一、报告披露主体
条款引用:
披露主体包括强制披露主体和自愿披露主体。
强制披露主体是指根据《指引》的规定,应当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上证180指数、科创50指数样本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自愿披露主体是指自愿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上市公司。
条款解读:
根据本条款,披露主体分为两类:
- 强制披露主体:根据《指引》要求,必须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公司,包括在上证180指数、科创50指数中的样本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
- 自愿披露主体:可以选择是否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公司。自愿披露的公司应自愿遵守指南规定的披露标准。
实际应用建议:
- 强制披露的公司:这些公司需确保在规定时间内披露符合标准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并重点关注与其经营活动相关的环境、社会及治理(ESG)领域。
- 自愿披露的公司:即便没有强制要求,选择披露报告的公司也应遵守指南,确保披露内容与行业最佳实践一致。
指标示例:
- 强制披露公司应包括温室气体排放、能源使用、员工安全等核心ESG指标。
- 自愿披露的公司可以选择关注其所在行业的具体ESG问题,例如产品质量、创新驱动等。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企业:强制披露公司需遵循规定,减少因不合规披露而带来的法律风险。自愿披露的公司则可借此展示其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提升公众形象。
- 投资者:通过强制披露的公司,投资者可以获取透明且可信的ESG信息,而自愿披露公司则可能吸引注重可持续投资的投资者。
二、报告范围
条款引用:
《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报告范围与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合并报表范围保持一致。
条款解读:
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范围应与企业年度财务报告的合并范围一致。这意味着,企业在编制报告时需要确保所有涉及的子公司、控股公司以及合并报表中的所有重要事项都被纳入报告中。
实际应用建议:
- 确保所有重要的子公司、分支机构或海外业务在报告中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在环保和社会责任等方面。
- 注意报告中的数据与财务报告一致,避免信息不对称。
指标示例:
- 确保所有涉及的业务单元的能源使用、废弃物处理和员工福利等信息都被纳入报告范围。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企业:明确报告范围有助于规范披露内容,确保透明度并减少遗漏。
- 投资者: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公司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而做出更全面的投资决策。
三、报告期间
条款引用:
《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报告期间与年度报告保持一致,覆盖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从当年1月1日开始,到当年12月31日结束。
条款解读:
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报告周期与公司年度财务报告一致,确保报告期内的所有数据和信息反映当年度的情况。
实际应用建议:
- 确保报告周期与财务报告一致,避免信息重叠或遗漏。
- 如公司在报告期内有重大事件发生(如并购、重大投资等),应在报告中做相应说明。
指标示例:
- 确保报告中的所有ESG数据都与会计年度的财务数据一致,例如年度的碳排放量、水使用量、员工培训时长等。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企业:统一报告周期有助于简化披露流程,减少重复工作。
- 投资者:能够对比公司的财务业绩和可持续发展进展,了解公司综合表现。
四、报告发布时间
条款引用:
披露主体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4个月内按照《指引》规定编制并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时间应当不早于年度报告。
条款解读:
报告的发布时间应控制在每年4个月内,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透明度。此外,报告应在年度财务报告之后发布,确保两者的协调性。
实际应用建议:
- 制定详细的时间表,确保在年度报告发布后的四个月内完成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编制和披露。
- 确保报告信息的及时性,避免因信息过时而影响报告的可信度。
指标示例:
- 及时披露年度内的能源消耗、碳排放、员工流动率等数据。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企业:按时发布报告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信誉,并减少因延迟披露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 投资者:通过及时的信息披露,投资者可以根据最新数据做出决策,降低决策风险。
五、报告名称和发布方式
条款引用:
报告名称应当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或者《××公司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报告》(统称《可持续发展报告》)。
《可持续发展报告》应当以独立报告形式发布。
条款解读:
报告应有统一的名称,并以独立报告形式发布,不应将其与其他报告合并。报告名称应简明且能准确反映报告内容。
实际应用建议:
- 确保报告名称简洁明了,如“公司名称可持续发展报告”,或“公司名称环境、社会与治理报告”。
- 独立发布报告,避免将其作为年报的一部分,确保报告的独立性和关注度。
指标示例:
- 报告应包含与环境、社会及治理相关的所有重要指标。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企业:独立发布报告能增加报告的权威性,并增强信息的可访问性。
- 投资者:独立的报告使投资者能够专注于可持续发展指标,帮助其判断公司长期的价值创造潜力。
第二章 重要性议题识别和重要性分析
一、《指引》对重要性议题的定义及要求
条款引用
披露主体应从财务重要性和影响重要性两大维度判断议题重要性,具有财务重要性或影响重要性的议题,均可称为“重要性议题”。
议题重要性分析结果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框架,是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治理与管理工作的基础。
《指引》要求:无论议题是否具有影响重要性,只要具有财务重要性,均需按照“四要素内容+《指引》具体议题规定”进行披露。
条款解读
《指引》要求企业识别和评估哪些可持续发展议题对公司财务和社会、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这一评估将直接影响企业如何编写和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确保所披露的内容准确反映公司的关键风险和机会。
- 财务重要性:议题是否对公司财务状况、现金流、融资方式等产生重大影响。
- 影响重要性: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潜在或实际影响。
实际应用建议
财务重要性评估:
企业需要识别并评估哪些可持续发展议题(如能源使用、环境影响等)将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长期或短期影响。
示例:- 能源消耗:若公司依赖高能耗生产线,能源价格上涨可能对公司利润产生重大影响。
- 水资源管理:缺水区域的企业可能面临水资源成本上升,影响生产和成本结构。
影响重要性评估:
企业应分析其在可持续发展议题上的表现是否对环境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示例:- 温室气体排放:公司在全球变暖方面的表现可能对其品牌形象产生影响,且面临更严格的环境法规。
- 员工健康与安全:公司在员工健康和安全方面的表现可能影响员工忠诚度,进而影响企业的长期可持续性。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企业管理层:通过评估议题的重要性,管理层能更加明确资源分配、风险管理和战略方向。
- 投资者:投资者能够了解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潜在财务风险,帮助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
- 员工:员工关注公司是否能够应对社会、环境方面的挑战,进而影响员工满意度与忠诚度。
推荐行动
- 建立议题清单:通过对行业趋势、法律法规、利益相关方需求等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影响公司发展的关键议题。
- 定期评估:企业应定期更新议题重要性评估,确保报告内容与实际情况一致。
- 加强与利益相关方沟通:通过员工调查、社区互动等形式,增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和参与,提升报告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二、议题重要性分析步骤
条款引用
披露主体应当结合自身所处行业和经营业务的特点等情况,在《指引》设置的议题中识别每个议题是否预期在短期、中期和长期内对公司商业模式、业务运营、发展战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融资方式及成本等产生重大影响(简称财务重要性),以及公司在相应议题的表现是否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简称影响重要性),并说明对议题重要性进行分析的过程。
除《指引》设置的议题外,披露主体还应当结合所处行业特点、行业发展阶段、自身商业模式、所处价值链等情况,识别并按照《指引》的要求披露其他具有财务重要性或者影响重要性的议题。披露主体自身业务模式或所面临的政策环境、自然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的,无需每年都开展重要性议题的识别和分析工作。披露主体尚不具备相关能力与资源,或将因此付出过高成本的,也可直接参考同行业优秀公司的重要性议题实践。
条款解读
这条款强调,企业必须识别和分析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议题”。这些议题分为两大类:财务重要性和影响重要性。
财务重要性:指一个议题对公司的商业模式、运营、战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融资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如果某个议题预计在短期、中期或长期内会影响公司这些关键领域,那么这个议题就被视为财务重要的议题。
影响重要性:指公司在某个议题上的表现是否对社会、环境或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这包括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环境影响等对外部世界的潜在或实际影响。
实际应用建议
财务重要性分析:企业应根据其行业、市场状况和公司战略,评估某些可持续发展议题是否对财务状况、业务运营或发展战略产生影响。例如,对于能源密集型行业,气候变化相关议题可能在中长期对公司的融资成本、生产方式产生重大财务影响。
具体指标示例:
- 短期财务影响:对气候政策变化导致的税收成本变化进行分析。
- 长期财务影响:能源使用效率提升如何影响公司成本结构。
影响重要性分析:企业应识别哪些议题对外部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比如,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废水排放、污染控制和员工健康与安全等议题,不仅影响到公司内部运营,还会影响到所在社区或社会环境。
具体指标示例:
- 社会影响:公司在员工健康与安全上的投资回报率。
- 环境影响: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其对当地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行业和业务模式考量:公司应考虑自身所在行业的特殊性以及自身业务模式的特点。比如,对于传统制造业企业,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管理可能是关键的影响性议题,而对于科技行业,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可能是更为突出的议题。
具体指标示例:
- 资源消耗: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量或水资源消耗量。
- 数据隐私:客户数据泄露事件的频率与对企业声誉的影响。
年度识别和分析周期:如果企业所处环境(政策、市场等)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可以选择不进行每年的重要性议题重新分析。而是依据实际的外部变化或者行业动态来定期进行更新。
具体指标示例:
- 行业趋势:通过对行业领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议题做对比分析,识别可能的行业变化和业务新需求。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企业:通过识别财务和影响重要的议题,企业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聚焦在最具战略意义的可持续发展领域,从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 员工:员工能够理解公司在环境、社会等议题上的优先事项,并积极参与这些议题的执行,如提升能源效率或减少污染排放等。
- 投资者:投资者将关注企业如何识别和处理重要性议题,因为这些议题的管理情况可能直接影响公司的长期财务健康与声誉。
推荐行动
定期分析和识别议题:企业应定期对财务和影响重要性进行识别,尤其是在环境、社会和政策环境发生变化时。这可以通过年度报告、ESG审计或与行业同行的对比分析来实现。
建立跨部门合作:让不同部门(如财务、环境、社会责任、合规等)共同参与重要性议题的识别和分析工作,以便全面了解各议题对公司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引入外部专家支持:如果企业缺乏相关资源或能力,可以考虑聘请行业专家或参考同行业优秀企业的实践,以降低成本并提升识别和分析的质量。
步骤解读
1. 了解公司活动和业务关系背景
条款引用:披露主体需全面了解公司活动及业务背景,明确公司业务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并识别主要利益相关方。
条款解读:首先,企业需分析自身的战略方向、财务报表、以及业务活动所涉及的区域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影响。此外,还需绘制业务关系图,理解上下游的价值链和相互关系,识别主要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影响力。
实际应用建议:
- 通过财务分析(如收入、成本、资产负债表)评估公司资源的使用和财务健康。
- 识别地理位置对环境或社会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用水量)。
- 示例指标:公司在不同地区的碳排放量,水资源使用量,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社会责任记录。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企业员工可能关注公司在环境管理上的投入。
- 投资者关心公司是否符合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标准,影响投资决策。
推荐行动:
- 组织跨部门团队,收集并分析公司业务、财务和环境数据。
- 与利益相关方(员工、供应商、消费者等)开展定期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关注点。
2. 建立议题清单
条款引用:企业需基于《指引》中设置的21个议题,结合行业特点及公司业务等,识别额外的财务或影响重要性议题。
条款解读:企业应根据行业、法规、政策等因素扩展议题清单,并且通过同行业分析、风险管理等方法识别额外议题,确保议题全面覆盖并有实际相关性。
实际应用建议:
- 企业可以参考《指引》中的21个议题,并通过尽职调查或行业研究补充清单。
- 例如,若公司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有较大投资,则“能源转型”相关议题应列为重要议题。
- 示例指标:公司产品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水资源使用效率,供应链碳排放的监控指标。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投资者希望了解公司是否识别并处理行业中的新兴风险(如环保法规、气候变化等)。
- 客户可能更关注公司在可持续采购和环保设计方面的承诺。
推荐行动:
- 定期审视并更新议题清单,确保公司面对行业内外的变化做出快速响应。
- 通过行业报告、学术研究、专家咨询等手段丰富议题清单的深度和广度。
3. 议题重要性的评估与确认
条款引用:披露主体应评估议题的财务和影响重要性,结合定量与定性方法,并确保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
条款解读:评估过程中,企业应考虑财务影响(如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下降)和社会或环境影响(如负面舆论、环境破坏)。评估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企业还可与利益相关方或专家沟通,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实际应用建议:
- 影响重要性评估:评估议题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采用打分系统(如规模、范围、不可补救性等)对议题进行打分。
- 财务重要性评估:通过分析议题对公司财务的潜在影响,判断其财务重要性(如成本、收入、利润的影响)。
- 示例指标:公司温室气体排放对利润率的影响,极端天气对供应链成本的影响。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员工可能更加关注企业如何处理职场多样性和员工福利等社会议题。
- 投资者关注企业在气候变化、资源消耗等方面的长期财务影响。
推荐行动:
-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利益相关方的反馈,确保评估结果全面、客观。
- 结合行业对标和专家建议,进行合理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4. 形成影响与财务重要性评估结果
条款引用:在评估了各议题的影响、风险与机遇后,企业应整合财务和影响重要性评估结果,形成明确的分析结论。
条款解读:企业需将影响和财务重要性评估结果进行汇总和排序,得出哪些议题对公司可持续发展最为关键。这个过程有助于公司对外披露报告时,确保重点议题得到突出展示。
实际应用建议:
- 利用图示法或优先级排序方法展示议题重要性分析结果,便于内部决策和外部披露。
- 确定每个议题的优先级,并对重要议题设置监测和改进计划。
- 示例指标:温室气体排放量、能源消耗强度、社会责任评分等。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企业可能面临投资者对报告透明度的高期望。
- 员工及公众关心公司是否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推荐行动:
- 定期审查议题的重要性,及时调整优先级。
- 设定清晰的行动计划,确保重点议题得到充分应对,并在报告中详细披露。
第三章 治理
一、建立可持续发展/ESG治理架构
条款引用
披露主体应当建立健全公司可持续发展相关治理架构,明确负责管理、监督可持续发展相关影响、风险和机遇的机构(例如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等)以及管理层设置。可持续发展相关治理架构一般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及执行层三级。
条款解读
该条款要求公司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治理架构,确保可持续发展(ESG)工作有专门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治理架构通常分为三个层级:决策层(董事会)、管理层(高层管理人员)和执行层(具体工作人员或部门)。不同层级的职责与权力应当清晰界定,确保每个层级都能够有效执行和监督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目标与战略。
实际应用建议
- 决策层(董事会):董事会应全面负责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监督和审批工作。董事会可以设立专门的ESG委员会来更有效地分担相关职能。
- 管理层:需要配备具备ESG知识和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为董事会提供有关可持续发展议题的决策支持。
- 执行层:应设置专门的ESG执行小组或职能部门,负责日常的ESG数据收集、报告编制和活动执行等工作。
具体指标示例
- 决策层:董事会批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如减少碳排放20%(定量目标)。
- 管理层:设立专门的ESG部门或小组,负责季度报告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
- 执行层:定期收集和分析公司的能源使用量、废水排放量等ESG数据,确保执行层能够根据数据调整行动计划。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企业:企业需要确保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各司其职,强化对ESG风险和机会的全方位把控。
- 员工:员工会从清晰的责任分工和层级化管理中受益,确保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有明确的方向和执行力。
- 投资者:投资者会关注董事会如何管理和监督ESG风险,特别是在气候变化、社会责任等领域的表现。
推荐行动
- 企业应建立一个包含董事会成员和高层管理人员的ESG工作小组,确保决策层和管理层充分了解并支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 定期评审并更新ESG治理架构,确保架构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外部环境变化保持一致。
- 培训决策层及管理层人员,提高其在ESG领域的专业能力,确保其能够有效监督和管理相关影响。
二、建立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报告、监督机制
条款引用
披露主体应当建立可持续发展信息的内部报告机制,明确报告方式和报告频率,保障治理架构各层级人员及时获取相关信息。披露主体应当建立可持续发展监督机制,并披露相关机构和人员监督管理可持续发展相关目标设定、战略执行、目标实现进展的情况,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监督程序、监督措施及考核情况等。
条款解读
此条款要求企业不仅要有清晰的治理架构,还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报告和监督机制,确保各层级人员能够及时获取关于可持续发展进展的信息,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通过定期报告和监督,董事会和管理层能够更好地跟踪和调整战略执行。
实际应用建议
- 信息报告机制:企业应定期向董事会和管理层报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情况。报告的方式可以是专项报告、季度进展报表等,频率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定(例如每季度或每半年一次)。
- 监督机制:企业可以建立定期的监督会议,由ESG委员会或其他专门委员会进行监督和评估。公司应设立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执行符合公司整体战略。
具体指标示例
- 信息报告机制:每季度编制并提交可持续发展进展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温室气体排放量、能耗、员工多样性比率等关键ESG指标。
- 监督机制: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评审,检查目标达成情况,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企业:通过建立有效的报告和监督机制,企业能够确保其ESG战略得到实施并按计划推进,减少战略偏离的风险。
- 员工:员工能够看到公司的ESG目标和进展,有助于提高员工对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 投资者:投资者关注企业是否具备透明且有效的ESG管理体系,良好的报告和监督机制有助于提高投资者的信任。
推荐行动
- 企业应建立专门的ESG报告和监督机制,确保定期报告能全面覆盖所有ESG目标的执行情况。
- 定期开展ESG工作审查,评估现有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并根据外部环境或企业发展需要进行调整。
- 将管理层的可持续发展表现纳入考核体系,确保管理层对ESG目标的高度关注和执行力。
第四章 战略
一、识别可持续发展相关风险和机遇对公司的影响
条款引用
披露主体应识别可持续发展相关风险和机遇,以及相关风险和机遇对公司造成重大影响的时间范围。同时,应明确对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定义,以及相关定义与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和资源分配计划的匹配情况。
短期:一般是指公司可持续信息报告期间结束后1年以内(含1年)
中期:一般是指公司可持续信息报告期间结束后1年至5年(含5年)
长期:一般是指公司可持续信息报告期间结束后5年以上
条款解读
这一条款要求公司在识别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风险和机遇时,不仅要考虑它们的性质,还要考虑它们对公司未来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影响。公司需要根据行业特征、投资周期、政策要求、资产使用寿命等因素,自定义这些时间范围,并与公司的战略规划和资源分配相协调。
实际应用建议(含具体指标示例)
- 短期:考虑如法规变化带来的即期成本或收益影响(例如,新的碳排放法规可能导致短期内的生产成本上升)。
- 中期:评估与行业趋势相关的风险(如新能源行业的政策推动可能影响3-5年内的市场份额)。
- 长期:评估气候变化或环境退化等长期风险(如海平面上升影响基础设施,预计影响周期为10年以上)。
- 指标示例:
- 短期:温室气体排放量变化(例如,碳税实施后公司排放量减少的具体数值)。
- 中期:水资源使用情况(例如,水资源短缺地区未来3年水使用减少计划)。
- 长期:资产折旧与环境影响的关系(例如,房地产资产中因气候变化增加的维护成本)。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企业:提高对长期可持续性挑战的认知,帮助公司做好资源配置与规划,避免未来的经营风险。
- 员工:短期和长期的战略方向会影响公司人力资源的配置与职业发展路径。
- 投资者:了解公司对可持续发展挑战的应对措施,有助于评估其未来的财务稳定性和增长潜力。
推荐行动
- 明确公司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并将其与实际运营、市场变化及政策法规对接。
- 收集相关行业数据和政策信息,制定适应不同时间范围的风险管理策略。
二、制定应对“影响、风险和机遇”的策略、方法和规划
条款引用
披露主体应当分析可持续发展相关影响、风险和机遇对公司战略和决策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在战略制定和重大决策过程中为应对可持续发展相关影响、风险和机遇所采用的方法。
条款解读
这一条款要求公司在战略决策过程中考虑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影响、风险和机遇,并明确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具体方法。战略决策不仅包括财务目标,还包括如何通过调整资源分配来应对环境、社会等非财务因素的变化。
实际应用建议(含具体指标示例)
- 应对气候变化:如果公司面临碳排放法规的压力,可能需要在战略中融入低碳技术投资,并设定如温室气体排放减少10%的目标。
- 员工多样性:为应对社会责任方面的挑战,设定员工多样性目标(例如,女性管理层比例提升至30%)。
- 绿色供应链:公司可选择更为环保的供应商,并建立绿色采购目标(例如,采购的绿色材料占总采购量的40%)。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企业:能够通过调整业务战略和模式,增强市场竞争力,减少外部环境风险。
- 员工:通过推动社会责任相关目标的实现,提高员工的认同感和工作满意度。
- 投资者:投资者对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信心提高,有助于吸引更多资金支持。
推荐行动
- 在制定战略时加入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确保公司的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致。
- 定期审视并调整战略规划,确保适应市场及外部环境的变化。
三、评估当期和预期财务影响
条款引用
披露主体应当分析可持续发展相关风险和机遇如何影响公司当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以及是否会对公司下一年度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产生重大影响。
条款解读
该条款强调公司需评估可持续性风险和机遇对财务状况的影响,特别是如何影响当期与未来的经营成果、现金流及资产负债表。公司需提供与财务相关的定量分析,以便各方理解这些因素对财务健康的潜在影响。
实际应用建议(含具体指标示例)
- 财务影响评估:例如,评估因碳排放减少带来的新增成本(如环保设备投资),以及由于转型为低碳产品带来的收入增长。
- 现金流影响:评估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对运营现金流的影响,如更高的绿色采购成本或节能改造带来的短期现金流压力。
- 指标示例:
- 收入影响:新推出的环保产品在未来3年内预计带来的收入增加。
- 成本影响:采用绿色能源减少的长期能源开支。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企业:更好地管理财务风险,避免因忽视可持续性因素导致的潜在财务危机。
- 投资者:投资者能够根据公司财务影响评估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性,进而做出更为理性的投资决策。
- 员工:财务健康状况的改善能为员工提供更好的薪酬福利,并为企业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
推荐行动
- 建立财务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结合机制,确保可持续目标不仅是环境或社会责任,也与公司的财务目标紧密相连。
- 提高财务透明度,向投资者和员工披露可持续发展对财务的具体影响。
四、评估战略和业务模式对可持续相关风险的适应性
条款引用
公司可以通过情景分析、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评估并披露可持续风险有关的不确定性,及时对公司的战略和业务模式作出调整,旨在帮助信息使用者了解和评估公司在不同情景下应对和抵御可持续风险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
条款解读
该条款鼓励公司评估和调整其战略,以应对可能的可持续风险。通过情景分析、定性分析或定量评估等方法,公司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风险情境对战略和业务模式的潜在影响,并作出适时调整。
实际应用建议(含具体指标示例)
- 情景分析:评估气候变化对公司未来业务的影响,例如评估极端天气事件对供应链的影响。
- 定量方法:使用预测模型评估不同环境政策对公司盈利的潜在影响(例如,预测碳排放税对未来利润的影响)。
- 指标示例:
- 适应性评估:分析公司在不同气候情景下的业务模式转型,评估在不同行业法规下的运营成本变化。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企业:通过提前评估和调整战略,减少未来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 投资者:了解公司在不同情境下的应变能力,增强投资决策的信心。
- 员工:通过公司战略的适应性调整,增强对公司长远发展的信心和归属感。
推荐行动
- 定期进行情景分析和风险评估,确保公司在面对不同可持续风险时有充足的准备。
- 调整业务模式和战略,灵活应对政策、环境等外部变化。
第五章 影响、风险和机遇管理
一、识别、评估“影响、风险和机遇”的流程
条款引用
披露主体应当识别、评估可持续发展相关影响、风险和机遇的方法,并评估这些影响、风险和机遇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影响途径。此外,披露主体需明确对可持续发展相关影响、风险与机遇的优先级排序及排序标准。流程中应包括识别、评估潜在和实际影响的步骤,以及识别、评估具有财务影响的风险和机遇的流程,并且说明这些流程的方法、假设及其变动情况。
条款解读
这一条款要求公司对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影响、风险和机遇进行系统的识别和评估,并依据可能性、大小和对公司产生的影响路径进行分类和排序。这不仅有助于优先处理最关键的问题,还能确保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公司能集中精力应对最为重要的可持续性挑战。
实际应用建议(含具体指标示例)
- 风险评估:通过内部风险评估机制,识别气候变化、能源成本上升、资源短缺等因素对公司运营的影响。例如,使用温室气体排放量(如吨CO2e)预测未来5年内的排放增减。
- 影响评估:对于可能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例如能源消耗在未来三年内预计的增长(如单位产品生产所需能源的变化百分比)。
- 机遇评估:识别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的新兴市场或绿色技术投资机会(例如,新能源市场的份额预期增长)。
- 优先级排序:根据风险的紧急性、影响的范围以及可能带来的财务成本等因素对可持续发展议题进行优先级排序。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企业:通过合理排序和系统评估,能够精准识别关键风险和机遇,提升决策效率,降低潜在的损失。
- 员工:员工将看到公司如何系统化地应对风险,这有助于增加他们对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信心。
- 投资者:投资者能够通过公司披露的风险评估流程,了解公司如何应对外部压力及其应变能力,帮助他们做出理性投资决策。
推荐行动
- 建立一个明确的影响、风险和机遇识别框架,并确保与公司战略紧密结合。
- 定期审查和更新评估流程,特别是当外部环境、政策或技术发生变化时。
二、监测与管理影响、风险和机遇
条款引用
披露主体应当建立监测与管理可持续发展相关影响、风险和机遇的机制,确保将这些管理流程融入公司的内部管理体系中。公司需采取管理措施并确保其执行效果,包括制定管理制度、明确监测流程和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实时监控。
条款解读
此条款要求公司不仅识别和评估影响、风险和机遇,还需建立起系统的监测和管理机制,确保这些管理活动能够融入日常运营,提升管理效率和准确性。通过定期监测和及时管理,公司能够及时应对出现的新风险,并对已有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实际应用建议(含具体指标示例)
- 管理制度:制定可持续发展管理制度,例如明确在环境污染控制上的目标(如单位生产排放量减少20%)和责任机制。
- 监测流程:利用信息化工具对能源消耗、水资源使用、碳排放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并进行周期性报告(如每月发布一次碳排放数据)。
- 风险监测工具:使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对供应链中的环保标准进行监控,确保所有供应商符合绿色采购标准。
- 管理措施: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例如针对发现的水资源浪费问题,部署水处理设施并调整生产工艺。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企业:系统化的监测和管理能帮助企业更加高效地应对和化解可持续性风险,减少经营中的不确定性。
- 员工:明确的管理制度和监测流程能够提升员工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尤其是在企业推动绿色转型过程中。
- 投资者:通过透明的监测和管理,投资者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公司应对可持续风险的措施,从而更有信心支持公司的长期发展。
推荐行动
- 设计并落实监测流程,将关键可持续性指标(如碳排放、能耗等)纳入日常监控。
- 在公司内部设立专门的可持续发展团队,确保管理制度和监测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步骤一:制定管理制度
条款引用
公司需制定管理制度来预防、减轻和补救可持续发展相关影响,明确制度适用范围、目标、责任分工、关键利益相关方的考量以及如何告知利益相关方。
条款解读
管理制度是公司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的基础,明确了行动的方向、责任人和执行标准,确保公司各项措施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尤其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利益相关方的参与与反馈,以保证制度的全面性与执行力。
实际应用建议
- 目标明确:例如,设定公司减少碳排放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如在未来5年内减少20%的温室气体排放)。
- 责任分工:公司内部应指派专门的管理层领导负责可持续发展相关制度的执行,并定期向董事会报告进展。
- 利益相关方沟通:通过定期会议或公告,将制度执行的具体措施告知相关利益方,确保各方了解并支持公司行动。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企业:清晰的管理制度有助于提升公司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
- 员工:通过明确责任,员工更能理解其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 投资者:投资者能够看到公司有条不紊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信任感。
推荐行动
- 制定并发布清晰的管理制度,确保员工、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都能知晓并支持相关举措。
- 在公司年度报告中披露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确保透明度。
步骤二:建立影响、风险和机遇的监测流程
条款引用
公司应建立系统的监测流程,确保影响、风险和机遇得到及时识别和应对。并应采用先进的监测工具,如大数据、信息化手段来提升效率。
条款解读
监测流程是公司应对可持续发展风险的前沿防线,能够及时识别潜在的风险,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信息化手段的使用,可以帮助公司在海量数据中高效筛选出关键的风险信号,并及时做出反应。
实际应用建议
- 定期报告:公司应定期报告关键可持续性指标的监测结果,例如每季度发布一次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确保透明度。
- 大数据分析:使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实时监控供应链中的碳排放和水资源使用情况,及时识别异常波动。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企业:提高了风险识别的及时性,有助于提前采取应对措施,降低潜在损失。
- 员工:员工会感受到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高度重视,增强对企业的信任。
- 投资者:投资者可以通过监测报告了解公司如何管控可持续发展风险,从而做出更加理性的投资决策。
推荐行动
- 投资信息化工具,提升监测流程的效率与准确性。
- 定期发布监测结果,确保公司透明度。
第六章 指标与目标
一、设定和管理目标
条款引用
公司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指引》要求及其自身需求设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并跟踪报告期末的目标实现情况以及报告期内的进展情况。如果公司尚未设定目标,应披露此情况,并说明计划设定目标的时间框架。
条款解读
此条款强调了目标设定的重要性,并要求公司根据具体法规、指引及自身情况,设定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目标。这些目标有助于公司在不同层面进行持续监控与管理。即便公司尚未设定具体目标,也需要采取措施,并进行适当的披露,表明其在设定目标方面的进展计划。
实际应用建议(含具体指标示例)
- 法律法规目标:例如,依据《碳排放双控制度》要求,企业可以设定年度碳排放减排目标,并在报告中披露减少的具体量值(例如,每年减少5%的碳排放量)。
- 指引要求目标:公司可设定具体的污染物排放目标,例如设定废水排放量减少的百分比(如年度废水排放减少10%),并与外部监管要求对标。
- 公司自身目标:例如,融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设定如“到2025年实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标,或在供应链中推动绿色采购。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企业:设定清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有助于增强战略方向的明确性,提升管理层和员工的执行力。
- 员工:明确的目标为员工提供了可衡量的努力方向,也有助于提升员工的工作动力与对企业可持续性承诺的信任。
- 投资者:透明的目标设定和进展披露能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评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潜力,增加其投资决策的依据。
推荐行动
- 制定与公司战略和法律法规对接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在年度报告中披露进展。
- 若未设定目标,及时披露理由,并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设定时间框架。
二、设定和管理指标
条款引用
公司应根据法律法规、《指引》要求及其自身需求设定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指标,披露这些指标以反映其可持续发展绩效。这些指标应涵盖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等多维度的关键领域。
条款解读
此条款要求公司不仅要设定目标,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来衡量目标的达成情况。这些指标应从环境(如能源消耗、碳排放)、社会(如员工多样性、安全性)和治理(如透明度、合规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监控。
实际应用建议(含具体指标示例)
- 法律法规要求指标:例如,依照《环境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规定,公司需要披露的环境相关指标如污染物排放量、排放总量、污染物浓度等。
- 指引要求指标:例如,披露温室气体排放量(如二氧化碳当量),能源消耗(如单位产品能耗),水资源使用量,废弃物回收率等。
- 公司自身设定的指标:例如,设定并披露员工多样性比例(如女性员工占比达到30%),或供应链中通过绿色认证的供应商比例(如50%供应商符合ISO 14001环境管理标准)。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企业:通过清晰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企业能更好地管理和优化运营,推动目标实现。
- 员工:员工能够看到企业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提升参与感和责任感。
- 投资者:投资者通过了解公司的具体可持续发展指标,能够更加明确地评估其长期财务表现与可持续性承诺。
推荐行动
- 根据可持续发展目标设定可量化的指标,并定期披露进展。
- 将ESG指标纳入公司运营的常规监控体系,确保指标的透明度与可操作性。
三、ESG指标管理体系
条款引用
公司应建立一个完整的ESG指标管理体系,包括明确的管理架构、指标填报单位、填报流程、审核流程以及频率。通过制定《ESG指标管理手册》,公司可以确保指标的标准化管理。
条款解读
此条款强调了ESG指标管理的规范性和体系化。通过建立ESG指标管理手册并清晰定义各项管理流程,企业能更高效地进行可持续发展指标的追踪和报告。此管理体系不仅有助于内部监督,也能提升对外披露的透明度和一致性。
实际应用建议(含具体指标示例)
- 管理架构:设立专门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负责监督ESG指标的实施。
- 填报流程与审核流程:设计标准的ESG指标填报和审核流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例如,规定每季度完成数据填报,并由财务和合规部门进行审核。
- 标准化管理:制定《ESG指标管理手册》,明确如何收集、处理和报告环境影响、社会责任以及治理相关数据,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标准操作。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企业:规范化的ESG指标管理有助于提升数据质量和决策效率,从而推动公司持续改进和优化。
- 员工: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他们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和贡献,增强责任感。
- 投资者:投资者会通过规范的指标体系看到企业如何有条不紊地进行可持续发展管理,增强对企业长期价值的信任。
推荐行动
- 建立《ESG指标管理手册》,确保每项指标的填报和审核都符合内部标准。
- 定期评估并更新ESG管理体系,确保其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发展的变化。
第七章:报告披露
一、报告框架与结构
条款引用
公司应根据《指引》的要求,设计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框架,并以报告的各个重要性议题为主线。报告应包括“治理”“战略”“影响、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与目标”四大核心要素,其中每个议题按照这些要素进行披露。具体议题内容可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调整,但必须保证与《指引》要求一致。
条款解读
该条款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框架的设计要求,报告应覆盖公司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各项重要议题,并通过“治理”“战略”等四要素对这些议题进行全面分析。这意味着公司需要系统地识别其在环境、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关键议题,并对其相关风险、机遇和管理措施做出详细披露。
实际应用建议(含具体指标示例)
- 治理:公司应描述在各可持续发展议题下的治理结构及职责分配。例如,在“能源利用”议题中,报告可以详细披露能源管理委员会的组成及其在能源使用控制中的职能。
- 战略:在气候变化议题下,披露公司为减少碳排放所采取的战略规划,如承诺到2030年将碳排放减少30%。
- 影响、风险和机遇管理:公司需要评估和披露气候变化对其供应链的潜在影响,并说明所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
- 指标与目标:例如,报告可以包括能源消耗指标、温室气体排放量目标,并披露这些目标的进展情况。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企业:有助于企业识别并聚焦于可持续发展中最关键的议题,提高决策效率与透明度。
- 员工:员工能够清晰了解公司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责任与行动,增强员工参与感。
- 投资者:报告能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评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可行性与长远性,提升投资信心。
推荐行动
- 根据《指引》设计并定期更新报告框架,确保所有议题按照“治理”“战略”等四要素进行披露。
- 对重点议题,如碳排放、水资源使用等,进行详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报告的具体披露内容
条款引用
报告应按照“议题概要”及四要素的披露框架,详细阐述每个议题的基本情况、治理结构、战略方法、管理措施、相关指标和目标。对于财务重要的议题,采用四要素框架进行详细披露。
条款解读
每个议题的披露应包括多个层面,确保报告既有对议题的简要概述,也有针对战略和管理措施的深入分析。通过这种结构化的方式,报告能够提供对公司可持续发展努力的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实际应用建议(含具体指标示例)
- 议题概要:对“污染物排放”议题进行描述时,简单概述公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类别及其来源(如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排放)。
- 治理:在废弃物管理议题下,报告应披露企业废弃物处理的管理责任人、体系架构及相关制度。
- 战略:在废弃物减量化方面,报告应披露公司如何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改进工艺来减少废弃物的生成量。
- 影响、风险和机遇管理:公司应识别废弃物管理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如处理不当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 指标与目标:报告中可以披露“废弃物回收率”这一定量指标,目标为到2025年回收率达到80%,并提供当前的回收进展数据。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企业:系统披露可持续发展议题有助于公司实现高效的资源配置,优化战略执行。
- 员工:有助于提升员工对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认同感,并激励员工积极参与相关行动。
- 投资者:投资者能够通过详细披露的管理框架和目标进展,评估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执行力和未来潜力。
推荐行动
- 建议公司在披露时,采用清晰的结构来展现每个议题的治理方法、战略实施情况及未来目标。
- 对关键议题如废弃物管理、能源消耗、碳排放等,确保提供清晰的定量目标及其实现进度,增强报告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三、目标设定与进展披露
条款引用
公司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应对设定的目标进行明确披露,包括目标的定义、覆盖范围、时间框架、基准值、实现进展以及未来趋势分析。
条款解读
设定明确且可衡量的目标是展示公司可持续发展成果的关键。报告应详细描述每个目标的具体内容、适用范围以及如何监控进展。通过透明的目标披露,公司不仅能向利益相关方展示承诺,还能有效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实践的落实。
实际应用建议(含具体指标示例)
- 目标定义:在“能源利用”目标中,设定具体目标,如“到2030年将公司整体能源消耗减少20%”。
- 目标范围:明确该目标适用于公司所有生产基地,并可扩展至供应链。
- 时间框架:设定短期(2025年)和中长期(2030年)目标,并提供基准年数据。
- 基准值与进展:提供2023年能源消耗基准值,并披露目标实现的进展(如减少了5%)。
- 趋势分析:通过历史数据分析,说明公司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进展和未来趋势。
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企业:通过设定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企业能够有效评估和优化其发展策略。
- 员工:员工可清楚了解公司的目标和进展,增加责任感和参与度。
- 投资者:详细的目标设定和进展分析增强了投资者对公司未来财务健康和社会责任的信任。
推荐行动
- 明确设定并公开每个关键可持续发展议题的具体目标及进展情况,确保目标具体、可衡量且具有挑战性。
- 通过第三方审验或验证,提高目标进展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增强报告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