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是什么以及企业如何参与
碳中和
本页面用于更新碳中和的相关知识,用于回答:什么是碳中和?如何实现碳中和?企业应如何行动(开始)等。
什么是碳中和
碳中和定义
定义来自于维基百科
碳中和(英语:carbon neutrality),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要达成碳中和一般有两种做法:
- 透过碳补偿机制,使其产生的碳排放量在其它地方减少的碳排放量。例如:植树造林、购买再生能源凭证。
- 使用低碳或零碳排的技术(低碳经济)。例如使用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以避免因燃烧化石燃料而排放二氧化碳到大气中;最终目标是仅使用低碳能源,而非化石燃料,使碳的释放与吸收回地球的量达平衡不增加。 透过碳交易付钱给其他国家或地区以换取其二氧化碳排放权,可以在减排目标不变的情况下节省成本;但由于此一做法并未真正达成减少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效果,因而常遭受批评。
碳足迹为是否达到碳中和的重要指标。有时不仅考虑二氧化碳,同时也考虑包含了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例如甲烷)。
净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其指的是温室气体净排放为零,在近几年更常被使用。与碳中和不同的是,净零排放包含所有温室气体,且抵销排放的做法只考虑能实际将温室气体从大气移除的方式(如:植树造林、碳捕集与封存)。
碳中和的一般过程
引自维基百科
一般会透过以下步骤,来达到碳中和:
- 承诺:以企业或是国家为单位,宣布碳中和的目标。
- 计算和分析:计算现有的温室气体排放,并分析如何将其减量。
- 执行:企业或地方政府,导入相关的环境及能源管理系统。
- 减量:透过内部的改变,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例如:减少能源消耗(使用大众运输取代开车),使用低碳排能源(例如:再生能源及核能)。
- 抵消:透过碳补偿机制,借由减少外部的排放,来抵消自身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例如:种树、碳捕捉。 定期评估:定期的评估,并将成果整理发表,来检讨并改进其减少排放的措施。
碳中和在中国
宏观政策
- 2020年9月,中国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 2021年10月24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主要目标:
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
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部门措施: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
2021年11月8日,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
“三大功能”
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
“五大支柱”
- 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 强化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
- 逐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 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
- 积极拓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空间。
绿色金融政策包括:
- 2021年4月,人民银行、发改委和证监会联合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
- 2021年6月,人民银行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
- 2021年7月,人民银行发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和《环境权益融资工具》;
激发绿色信贷整体增长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碳减排支持工具答记者问时指出:
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
金融机构向重点领域发放碳减排贷款后,可向人民银行申请资金支持。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金融机构需向人民银行提供合格质押品。
减排支持工具的推出预计将激发绿色信贷整体增长,其中利差高于原有业务的银行最有动力申请减排工具。
碳减排支持工具重点支持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行业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碳减排支持工具答记者问时,明确碳减排支持工具初期重点支持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但促进碳减排的空间较大,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可以带来显著碳减排效应的行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领域:
清洁能源领域: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生物质能源利用、抽水蓄能、氢能利用、地热能利用、海洋能利用、热泵、高效储能(包括电化学储能)、智能电网、大型风电光伏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户用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跨地区清洁电力输送系统、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等。
节能环保领域:包括工业领域能效提升、新型电力系统改造等。
碳减排技术领域:包括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等。
后续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范围可根据行业发展或政策需要进行调整。
要求定期披露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的贷款和项目信息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碳减排支持工具答记者问时指出:“金融机构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后,需按季度向社会披露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的碳减排领域、项目数量、贷款金额和加权平均利率以及碳减排数据等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通过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核查等多种方式,核实验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为确保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减排效果,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信息披露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应按季度向社会披露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的碳减排领域、项目数量、贷款金额和加权平均利率以及碳减排数据等信息。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提升数据管理的精细化水平,高效的统计汇报机制,以确保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此外,随着监管机构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对气候变化越来越重视,金融机构也面临着多面向的信息披露要求,例如不同上市地的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均有社会责任报告或者环境、社会和管治报告的披露要求;人民银行2021年发布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建议金融机构披露自身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对环境影响的信息等。面对不同面向的信息披露需求,可能金融机构内部是由不同部门负责响应协调,应采取措施确保信息披露口径的一致性。
企业如何参与碳中和
与上述的流程的五个步骤一致:
1.提出明确承诺目标
“碳中和”承诺需要体现企业在“碳中和”愿景实现过程乃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的定位,进而明确制定“碳中和”规划对于行业、国家乃至世界的责任承担和意义。该承诺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和分项目标进行表述。
一般包括:
- 基于企业现状和发展战略的相关性分析
- 遵守或参照的国际倡议或标准指引
- 明确的温室气体排放基准年和“碳中和”目标年
- 覆盖的实体范围和温室气体排放范围
制定清晰可行的阶段性目标和分项目标
区分不同的时间阶段说明实现总体目标需要达成的阶段性目标
根据业务的特征设定不同类型或领域的分项目标
2.碳盘查
碳盘查是一切“碳中和”规划准备工作的根基和重中之重,不完整的数据无法支撑“碳中和”规划的拟定。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它为了解自身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提供了基础信息,更为制定减排计划、探究减排重点、拟定减排目标提供了质量保障。
完成全面系统的碳盘查工作需要包含的要素
- 清晰的实体范围界定
- 明确的温室气体排放盘查范围界定
- 能源消耗及排放结构和重点排放源
- 明确的碳盘查核算依据和技术方法
3.执行
- 明确的运营层面减排具体举措
- 具体的技术变革、工艺改造、产品调整和投资策略
- 突出的运营层面减排优先性,避免直接使用碳抵消策略
4.信息披露
包含:
明确的信息披露计划与安排
采用应用较广的披露框架
定期(如每年)披露的实施进展
披露具体的数据和计算方法,做到前后可比
5.更远的目标
企业内外的充分合作是保障和巩固碳中和的必要机制:
确定碳中和目标实现所需的组织、人员、资源和政策保障机制
引领价值链(供应链)上、中、下游各利益相关方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行动计划
研究报告
中国的气候挑战:过渡期到零碳的财务
China’s Climate Challenge: Financing the Transition to Net Zero
China holds a critical and outsized role in helping the global community achieve the targets of the Paris Agreement and preserving the planet’s biosphere. At the same time, China’s available financing mechanisms and its financial system remain somewhat distinct. A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prioritized net-zero technologies and potential pathways to financing these technologies in Greater China is therefore critical to ensure the country can achieve its net-zero ambitions.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in partnership with Oliver Wyman have published a report engaging stakeholders from the mobility, construction, real estate & steel industries as well as the financial services community on the need to create new financing models that support the transition to net zero in China.
This report identifies three areas where change will be needed to make these transition possible:
1. Finance innovation, particularly in finding ways in which lending packages can be structured to meet the needs of long-term borrowers facing higher costs and/or lower margins.
2. Cross- sector Collaboration, particularly between different players within an industry that can create incentives for companies to produce or use sustainable products and inputs.
3. Policy support, particularly in the areas of standards and the use of tax incentives to discourage unwanted behaviour, such as through the imposition of carbon taxes, and encourage desirable practices, such as tax breaks on green products and services.
企业碳中和手册
由TNC 出版的《企业碳中和手册》下载。基本上就是上述步骤,加上一些案例。
碳达峰碳中和可持续发展案例2022
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全球可持续发展标
准化城市联盟(ISSCC)联合编写。案例分别有涉及:深圳、天津,国网、中茶公司、SGS 等。《碳达峰碳中和可持续发展案例2022》
零碳循环:产业互联网迈向碳中和
报告由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简称北京绿金院)自然资本投融资中心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及上海箱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于2022年8月合作完成。
以下为引用:
碳中和图景下,传统的经济发展线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探索一条将循环经济、数字技术与零碳理念相结合的新模式,以全盘思维支撑各社会经济部门的协同转型,引导双碳目标下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伴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边缘计算、物联网和混合云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规模化应用,产业互联网一跃成为打通不同商业环节、管理产品完整价值链的重要手段,也成为零碳循环模式发展的基础。在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零碳循环模式应运而生,将成为实现环境、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推动力。
下载报告《零碳循环:产业互联网迈向碳中和》
重点工业行业碳达峰碳中和需求洞察报告(2022年)
新闻链接:中国信通院:2022年重点工业行业碳达峰碳中和需求洞察报告
报告重点分析了煤炭、电力、钢铁、水泥、石化化工、铝、纺织、汽车、工程机械、半导体和环保等11个重点行业节能降碳的关键需求,研究提出绿色低碳发展的实施路径建议,为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报告核心观点
工业是我国能耗碳排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工业节能降碳成绩斐然,但面向未来仍任重道远。我国工业能源消费逐年增长,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呈缓降态势,工业碳排放量高速增长的局面基本扭转,工业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但受发展阶段、能源结构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十四五”期间我国工业节能降碳还将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和挑战。
重点工业行业双碳需求存在一定共性特征。工业生产的本质是对自然资源的开采、采集和对各种原材料的加工制造。工业行业生产装置和设备的能源消耗是总体耗能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生产工艺的设计水平和实际运营情况直接影响能耗和碳排放水平。对二手设备、废料的高质量回收再利用是促进全面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推进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多措并举、协同并进。要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管;要通过清洁能源、绿色制造、循环生产等方式,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要充分发挥数字化赋能作用,大力发展绿色数字融合新技术,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要分类施策,充分调动各类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大中小企业绿色协同发展态势;要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支持力度,提高资源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
报告下载《重点工业行业碳达峰碳中和需求洞察报告(2022)》